“今年底前,部分中资银行可能无法完成对‘影子’理财产品资产的清理或厘清,原因是一味赶时间的做法可能对银行的资本水平造成冲击,并触发贷款的行业上限。”4月26日,标普全球评级在报告《年底前,中资银行影子银行资产规模或仍有3万亿》(下称“《报告》”)中指出。
《报告》认为,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中国金融系统。在此背景下,政府延长了银行清理或厘清部分存量类贷款理财产品的过渡期。这类理财产品通常属于表外资产。过渡期延长后,银行须在2021年年底前完成对存量理财产品资产的处置——但银行似乎需要更多时间。
标普全球评级分析师谢漫锜表示:“监管当局可能给那些资本状况较弱、无法按时完成任务的银行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因为处置影子资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银行的资本水平,不过,我们认为大部分存续理财产品将在2021-2022年清理完毕。”
《报告》提出,虽然理财产品的规模,表内抑或表外,仍在继续扩大,但自2018年4月政府首次宣布整顿影子银行业务以来,非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规模已减少了55%。部分类贷款、隐性担保的产品已经到期,正逐步以净值型基金进行置换。净值型基金采取逐日盯市制度,透明度更高。中国已实施的资管新规目标在于降低银行系统中的隐性金融风险。
《报告》显示,预计到2021年底过渡期结束时,银行的非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仍有人民币2.5-3.5万亿元。如果将这些资产回归表内,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将占用较大规模的资本金。国内六家大型银行占据了大部分存续理财产品规模,但这些银行也有更大的资本缓冲来吸收归表的理财产品。
“银行将利用延长的过渡期逐步来完成对存续理财产品的处置,防止这些资产归表后对资本成本和拨备形成巨大冲击,我们预计60%-70%的存量非净值型理财产品(5万亿-5.9万亿)将在2021年底前完成压降。银行在2019年和2020年分别完成了5.7万亿和4.8万亿元非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压降。”谢漫锜提到。
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存续理财产品的处置,《报告》提出,整改的形式可以是将存续产品再包装并转售为净值型产品,前提是期限匹配且投资者偏好一致。此外,这些存续产品中有一部分将自然到期。
对于无法整改或到期的产品,《报告》指出,银行很可能将之移入资产负债表以体现风险。据测算,结转这些表外资产可能会使部分国有银行的资本缓冲缩减10%左右。存续影子理财产品的结转也可能触发贷款的行业上限,因为其底层资产为类贷款资产,并与行业(如房地产)相关联。
同时,《报告》还提到,存续的产品通常带有隐性担保,这一做法或将因资管新规而叫停。
“虽然监管机构或可为资产负债表的调整给出额外宽限期,但对隐性担保的容忍度可能会下降。” 谢漫锜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