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7月23日,由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深圳虛擬大學園管理服務中心主辦,中國地質大學深圳研究院承辦的“名校名師公益課堂”第六講在深圳市圖書館舉行。特邀專家謝樹成教授作了題為《小小微生物訴說地球大災難》的報告。圖書館報告廳座無虛席,三百餘名不同年齡階段、來自各行各業的社會民眾共同聆聽了這場報告。
謝樹成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導,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地球生物學研究,重點主攻地質微生物。是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專案首席科學家、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省部級自然科學一等獎、中國青年科技獎、尹贊勳地層古生物學獎、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侯德封獎等。
報告內容來源於國家973專案研究成果。該項目由清華大學、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們聯合攻關。謝樹成教授作為專案首席科學家謙遜地表示謹代表專案組與大家分享科研成果。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發生過一系列的重大災難性事件,例如全球性的生物大滅絕、區域性的乾旱化和土地鹽鹼化、區域性的大洪水等災害事件。這些大災難事件對地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人們對這些災難性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和具體的機制及其後果瞭解得很少。主要的問題是缺乏比較系統的地質記錄。報告重點從地質時期很小的微生物入手,去探索這些微生物是如何記錄地球上兩大災難事件的:一是生物大滅絕,二是極端氣候事件。曾在2.5億年前發生了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生物滅絕,當時海洋中90%以上的生物物種滅絕,遠比6700萬年前的恐龍滅絕還嚴重得多。一些學者提出地外星體撞擊地球造成了2.5億年前最大的生物滅絕。然而,地質微生物相關記錄顯示,是地球內部的火山活動及其引發的環境效應造成了那次嚴重的生物危機,並且,災難並非一次性發生的,而是分兩幕間隔6萬年。報告也對全球環境氣候劇烈變化可能引發的第六次生物大滅絕提出了警示。當前全球變暖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南北方的旱澇格局如何變化,這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難題。根據最近1萬多年的地質微生物記錄,提出了未來我國南方可能相對變幹而北方可能變濕的趨勢。這些微生物還記錄了旱澇格局對長江流域古文化的時空變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報告最後謝教授還和大家分享了地質工作者野外工作的苦與樂,展現了地質人對生命、自然和科學的熱愛與尊重的博大情懷。
主題報告結束後預留的半小時互動環節,引發了新一輪小高潮。現場聽眾踴躍提問,有七旬老者探討古生物特性,有七八歲的小朋友詢問生物起源,更有許多中青年就環境、地質等現實與理論問題與謝教授交流探討……隨行的謝教授夫人王教授還就有關現代生物學的話題做了精彩的補充交流,引發熱烈掌聲。
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的報告,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社會大眾關愛地球、保護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啟示、形成了積極的引導。
據悉,從2014年深圳虛擬大學園名校名師公益課堂開辦以來,邀請了16家院校的19位專家學者來深講學,聽眾達到近萬人次,已經在城市文化建設中形成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形象,有效提升了城市整體文化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後期還會有許多精彩的公益講座陸續呈現給社會大眾。
承辦此次活動的中國地質大學深圳研究院,是深圳市人民政府與中國地質大學共建的事業法人單位,致力於高層次人才培養與交流、科技研發、科技成果轉化、興辦高科技企業等工作,為深圳市及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