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业观察:提升国际影响力还须先练内功

亚太日报

text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也是海南建省并成立经济特区30周年。八年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根据国务院规划意见,2020年海南将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打造国际旅游岛是海南建设的总抓手,也是海南根据自身优势做出的必然选择。八年多来,作为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海南岛在探索的过程中,无疑为全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不少可贵经验。

从各大OTA公开的数据来看,随着中国游客对于旅游的需求从观光逐渐升级到度假,海岛游的热度正在逐年升温。另一方面,与国外其他著名海岛目的地相比,海南岛的休闲度假游不占优势。

业内人士分析,在当前海岛游产品普遍出现同质竞争的情况下,海南岛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必须先练好内功,未来要解决“战略定位”如何一步步扎实落地的问题。

国际海岛竞争激烈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联合发布的《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大数据报告》,201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3亿人次,花费达1152.9亿美元,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

其中,赴海岛的游客约占到出国总人数的三分之一。2017年中国游客预订出行人数最多的十大人气海岛包括:普吉岛、巴厘岛、芽庄、长滩岛、沙巴、冲绳、马尔代夫、甲米、苏梅岛、塞班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各地旅游局数据发现,中国游客已成为东南亚各国海岛游的重要客源。相较之下,目前海南岛的主要客源仍然以国内游客及俄罗斯游客为主。

以三亚市为例,据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布的《2017年三亚国际化旅游发展监测体系第一期月度监测报告》,同处东南亚区位,马尔代夫2017年3月国际游客中欧洲游客占比55%,且来自中东欧、北欧、南欧、西欧各区域的游客数量较为均衡。相对来说,2017年4月份,三亚的国际游客中欧洲游客占比41%,但其中来自俄罗斯的游客占比36%,可见其对于俄罗斯市场的依赖程度较深。

针对海南岛国际客源结构单一的现状,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际竞争力及影响方面来看,由于普吉、巴厘岛、日本冲绳等国际旅游岛的市场开发建设已经比较成熟,而且没有衰退迹象,海南岛作为后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撼动这些老牌海岛的地位。

另一方面,受制于其区位条件及自然气候限制,每年至少有几次台风导致不得不暂时“封岛”,与夏威夷等欧美海岛相比较,海南岛并不具有太多明显优势。

“尽管短期内很难改变其国际客源的结构,但这并不影响海南岛以国际海岛的标准来打磨自身的软硬件,包括旅游消费、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以国际化的水准服务好游客。” 刘思敏说道。

产业联动

不同于一般景点,除了吃、住、行基本要素外,海岛游在各维度上与多产业交叉融合,形成立体式的产业结构,因此强调体验性是发展海岛旅游较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景域旅游智慧经济集团总裁、奇创旅游规划总经理马磊接受采访时表示,海南岛旅游产业要修炼好“内功”,首先要抓好六件事:“第一件事情是推进全域旅游,目前来看,海南省的旅游发展战略定位已经足够清晰了,虽然近两年已经初步形成点、线、面立体推进的发展态势,但是,仍旧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其他方面还包括生态保护、提升服务水平、塑造国际形象、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做好在地文化的挖掘。“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国际的,海南旅游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把本土特色发挥到极致。以海南的黎族文化为例,拥有黎族织锦、竹篓、纹面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值得好好挖掘和开发的。” 马磊分析道。

过去五年,海南岛年接待游客总人数从3320.4万人次跃升到67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379.1亿元增长到81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1.5%和15.4%,2017年入境游客人数突破100万人次。

世界旅游组织曾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增加4.3元,但旅游业发达的海南省曾经出现过旅游收入与游客数量不匹配的局面。

马磊指出,海南岛在未来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注重以产业联动为突破口,不断增加旅游产业的附加值。从目前来看,海南省的邮轮、康养、会展、婚庆、医疗等产业都在不断实现与旅游业的联动。以会展业为例,近几年形成了海南世界休闲旅游博览会、三亚目的地婚礼博览会、2017年海南国际咖啡大会、海上丝路国际健康产业高峰论坛等具有影响力的一系列会展品牌。

“国际旅游岛的IP打造是一个艰巨的任务,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从世界级资源向世界级项目的转变,从中国精品向世界精品的转变,从单一引客到全面引客、迎客、留客的转变,从单一硬件建设向软硬件并重转变。”马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