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駐台北記者李寒芳】失控、失焦、變質……一年前的3月18日,記者在台北駐點採訪時,親眼見證了反服貿運動“爆衝時的各種淩亂;冷清、冷靜、省思……整整一年後,記者再度到台北,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光景。在今昔對比之間,是台灣失落的365天。
去年3月18日晚間部分學生搶佔台灣地區立法機構議場後,這場打著反對兩岸服貿協議旗號的運動,就像脫韁野馬一樣日益失控,不僅摻進“反中“台獨等雜質,還發動強佔行政管理機構、逾十萬人抗議等行動,受到島內甚至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
“去年今日此門外,時隔一年,島內一些團體於今年3月18日發起繞行臺立法機構行動,宣稱要“複製去年的盛況,但應者寥寥,當日上午的繞行基本是專職抗議者在聲嘶力竭,路過民眾都無心“捧場。活動到午間已經退場,只有幾臺SNG直播車孤零零守候。當晚在立法機構舉行的“反服貿一週年晚會,也是少數團體在“自娛自樂。記者碰到的同行感慨說:“記者比遊行者還多!
場面冷清的背後,是這個社會開始冷靜。時隔一年,反服貿運動的主體青年和學生,或許對低薪、高失業率及高房價仍有怨懟,相對剝奪感仍未消退,但大家大多認識到激情並不能換來“麵包,與其“為反對而反對,不如理性面對,無論是台灣的困境,還是大陸的崛起。
與反服貿一週年的冷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十幾天前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與台灣學生“創業有約的火爆情形,台灣學生在4小時內搶光了2000個與會名額。一冷一熱,耐人尋味。
或許島內某些人還不能接受這樣的變化,還在強調反服貿的“歷史意義,但民調會說話。《聯合報》在運動屆滿一週年之前隨機抽樣調查了千餘名島內成年民眾,結果顯示,事隔一年,57%的民眾忘了反服貿起因;對於學生去年試圖攻佔行政管理機構的行動,高達74%的民眾不認同。
這幾天島內媒體上,更多的是對台灣失落的一年的省思。《聯合報》社論指出,反服貿運動對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法治價值造成了嚴重破壞。《中國時報》社論則指出,台灣社會在學運一週年後對兩岸議程、經濟利益、社會公義等議題非但沒有共識,卻因為選舉而更為撕裂,終非台灣之福。
一年間,台灣產業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與大陸完成自貿協定談判,但原本讓台灣佔儘先機的兩岸服貿協議卻仍然在立法機構“漂流。在這樣的冷酷事實面前,台灣作家黃智賢投書報端,痛切指出:一週年,全世界都很清楚,台灣已經被自己邊緣化。許多產業因此永遠離開了台灣,許多人將來只能離開台灣;另外一些人,因為這個反民主運動而得到鉅額紅利與權力,他們只能留在台灣,沒有路走。
這些話或許在去年曾參與運動、自以為“贏了一次的年輕人聽來,有些刺耳,但忠言總是逆耳,台灣的年輕朋友們真該好好想想:倘若輸了未來,那究竟贏在哪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