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隆機聲中的效率夏收

農民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6月下旬,我國小麥主產區的大規模跨區機收全面完成。今年“三夏”,各地共投入56萬臺聯合收割機,機收率超過92%。農業主管部門對夏收的精心組織調度、一批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跨區作業市場的日益成熟,讓今年的夏收工作在爭分奪秒而有條不紊的氛圍中順利完成,期間連續11天單日機收面積超1000萬畝,可謂千里麥收、顆粒歸倉。

夏收農機化生產迎來“互聯網+”服務

農機手和農民在麥收第一線全力奮戰,離不開農機管理部門和農機企業提供的服務。2015年“互聯網+”的興起,讓“三夏”農機化生產效率更高。

農業部強化信息引導,通過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的“農機跨區作業服務直通車”系統發布17個省的小麥機收作業信息、發放34萬張《農機跨區作業證》,推動農機手與小麥種植戶進行供需對接,促進聯合收割機的有序流動。河南省組織5700多個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大戶與農戶簽訂3.8萬份農機作業合同,提前落實的機收機種合同面積超過2700萬畝。

江蘇省的“平安農機通”平臺實現了信息互通,線上線下互動。平臺為農機手發布全國各地機收信息、天氣情況、農機安全使用知識等,甚至可以幫助農機手初步計算跨區作業的效益;農機手可以通過編發短信向平臺咨詢和求助。連云港市東海縣張灣鄉農機手劉強在浙江跨區作業時向“平安農機通”發短信,希望縣農機局能幫他們解決異地年檢的問題。接到信息后,東海縣農機局發現該縣在浙江地區跨區作業的農機達1000多臺,便組織人員在浙江慈溪市新設了年檢點,為農機手節約了寶貴的作業時間。

安徽省推行“掛圖作戰”,將天氣圖、收獲進度圖和農機分布圖三圖合一。“這三張圖表的數據實時更新,哪些地區小麥成熟了、哪些地區缺少農機、哪些地區面臨大雨等信息一目了然,我們可以合理調度農機,實現精準作業。”安徽省農機局農機管理處處長胡道林說。

洛陽中收為6000多臺“中國收獲”收割機加裝了基于北斗衛星定位系統的遠程調度系統,實現遠程作業監控。在麥收的時候,系統能夠記錄每一塊麥田的產量,結合相關數據庫可以分析出麥田的需肥情況,實現精量施肥與播種。福田雷沃升級“雷沃云服務”,通過加裝在收割機上的“金匣子”監測機器運行情況,只要農機的相關數據出現異常,比如說發動機油溫過高,系統就會亮燈報警,工作人員會馬上通知機手停車檢查,將故障提前排除。農機手還可以將手機與“金匣子”連接,通過上傳照片,實現一鍵報修。

一條龍作業讓“三夏”變“兩夏”

今年夏收新增的小麥收獲機大多是5公斤以上喂入量的高性能機具,而秸稈粉碎還田、玉米免耕播種、深耕深松、糧食烘干等配套農機化技術的跟進,讓夏收、夏種甚至包括部分夏管一次性完成,作業質量和作業效率明顯提升。

山東省充分發揮5000多家農機合作社裝備好、服務好的優勢,大部分農機合作社的作業內容不僅涵蓋小麥機收、秸稈還田、玉米機播等,還包括運糧、施肥、噴藥、澆灌等,多道工序一次完成。

陜西省投入120多萬臺(套)農機具,合理調度2.6萬多臺聯合收割機和6萬多臺玉米播種機,基本實現“機收、機運、機播”一條龍作業。這讓寶雞市隴縣近4萬名農民工安心在外務工,一改往年工地老家兩頭忙、兩頭跑的現象,為他們節本增收1000多萬元。

河北省深州市王家井鎮西李秋村仁中農機專業合作社僅用12套機械在3天時間內就完成了4000畝地的收割、秸稈粉碎、深松、播種作業。合作社理事長孫仁中說:“這一條龍農機作業模式不僅效率高,還能讓每畝增產100斤左右。秸稈在1小時以內粉碎效果最好,破碎率能達到90%,這樣每畝秸稈所供養分相當于30斤復合肥。”

山西省農業廳技術推廣站在15萬畝旱地和擴澆地里推廣實施的寬窄行探墑溝播栽培技術,采用滅茬、開溝、施肥、播種、鎮壓為一體的免耕探墑溝播機,既可以將小麥種在深處的有墑濕土層,又不讓麥種埋得很深,實現了農機作業一次完成。山西省農業廳技術推廣站站長楊軍說:“今年溝播田的增產幅度保守說也在5%以上。”

糧食烘干機是一條龍作業的“龍尾”。江蘇省無錫市農機局局長顧建忠說:“糧食烘干機既解決了糧食無處晾曬的難題,也使得糧食生產有了提前應對陰雨天氣的能力,讓豐收在望變為豐收到手。”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大安鎮二郎廟村種植大戶徐克祥把提前收割的400畝地的麥子直接送去烘干并賣給了糧食收購商,拿到40多萬元糧款用于下茬玉米的種植。“這樣我就搶了農時,玉米早種一天,就可能早收3天。而且熟過頭的麥粒在收割前后會自然滑落,造成的浪費在5%以上。”他說。

跨區作業半徑更加經濟合理

農業部農機化司司長李偉國介紹,參加今年的“三夏”跨區機收的收割機達到30萬臺,與去年基本持平,但組織化程度提高,盲目外出的散機已經比較少見,農機合作社已成為“三夏”生產的主力軍,市場更加規范有序。山東省大力推行農機合作社訂單作業、承包作業等,簽訂跨區作業合同8000多份,落實訂單作業面積近4000萬畝,占山東夏糧總面積的近2/3。

河南省的“三夏”跨區作業,從過去的“大部隊”變為“小分隊”,提前與作業地聯系好后分頭行動,這保證了機具的合理分配與調度。6月8日,全省投入的14萬臺聯合收割機創下收獲小麥1135萬畝的歷史新高。沈丘縣農機局把參與跨區作業的1100臺機車劃分為5個作業分隊,開展劃片機收,作業面積達130余萬畝,“麥客”收入8000余萬元。

“最近兩年,隨著本地收割機日益充足、大型小麥聯合收割機不斷增加,作業效率加快、時間差變小,跨區作業半徑縮小了,但也更經濟合理了。”安徽省農機局副局長陳發明說。

曾經聞名于跨區作業市場上的“揚州麥客”越來越少。“現在揚州機手基本上都是跨縣跨市、相互補缺式的農機跨區作業,訂單作業成了新常態,行程上千公里的跨區機收很少見了。雖然跨區作業的半徑小了,但是作業內容拓展了,比如機插、育秧、植保等。”揚州市農機局副局長殷立松說。還有一部分揚州機手轉型搞起規模種植。江都區許橋村的景傳來2013年回家流轉了1200多畝土地種植糧食,每年種植稻麥兩季作物,純收入40萬元以上,是跨區作業年收入的3倍。

“現在我們合作社主要接受周邊的作業訂單。因為村里大部分農戶都將土地交給我們代管,土地面積有2400畝。合作社服務范圍已經拓展到周邊6個村,作業面積達1.3萬余畝。農業機械化程度提高,合作社包攬了全部農活,不少村民開玩笑說俺們農民快要下崗失業啦。”河北省冀州市永旺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史占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