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成為自己希望看見的改變

APD NEWS

text

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除了促進科技創新,創造城市,建立市場,也帶來物質充裕, 消費經濟,享樂生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也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這些概念孕發於歐洲,在北美發揚光大,造就了西方世界的繁榮。不幸的是,這些生活方式,亦帶來無窮資源的虛耗。亞洲不像上世紀的西方國家,可以毫無顧忌地消耗地球的資源。有一些問題是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的。能源消耗-到底我們可以承受甚麼程度,生產糧食-多少及那些種類最為恰當,交通運輸-是以便利流動還是享受速度,使用食水-怎樣才算合宜。

改變人的生活方式誠非易事。習慣於每天享受空調,很難回到電風扇時代汗流浹背的日子。食物便宜又豐富(至少在某些國家),厲行節制飲食似乎沒有甚麼道理。汽車製造商展示他們耀眼亮麗的新車款,飛機旅遊成為享受而非折磨,沒有理由不四處漫遊行走。研究顯示,改變人類的行為是世界上最艱巨的工作之一,尤其是要從舒適變得沒有那麼舒適,從好玩變得沒有那麼好玩,從方便變得沒有那麼方便。我們須要研究如何生產潔淨能源和保護水資源,要尋找方法在保持自己健康之餘減少浪費食物,要想想如何減少交通往還而不致妨礙工作。底線是在方便、效率、滿足和可持續性之間找到平衡點。

最近《金融時報》(2012年12月17日)刊載的一篇文章說:「大學(尤其是亞洲的大學)應負起主要責任,革新我們的生活方式,向未來的世代灌輸從全球利益出發的觀念。」文章更指出亞洲的大學必須在課程和研究上集中推動適用於本地區情況的嶄新概念。然而我們要教育學生有關可持續性的概念,不應只依賴有關地球科學、能源工程、都市研究,環境科學、地理和資源管理,每個學院和每個課程都會有一些與可持續性有關的東西:氣候、健康、經濟、工程、海洋生物學、建築、法律,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環保和可持續性不能只流於理論,我們應該走出教室,在校園內實踐這些概念。我們必須一同在校園身體力行,試試調高教室、圖書館和辦公室恆溫裝置的溫度,看看能否接受稍高一點的室溫。中大校園大部分坐落在山上,在天氣清涼的時節,大家不妨試試關掉空調,打開窗戶,享受清風徐來的感覺;周末時則試試關掉不必要的照明和升降機。我們試試加裝更多飲水機,鼓勵大家自己帶水壺,不要再買瓶裝水。我們試試把廚餘化為肥料,並在校園多種有機蔬菜。我們試試多走路而少乘校巴或升降機,享受一下這個校園的美麗風景。

最近我參與了兩個校園的環保計劃,都是與廚餘有關的。他們的工作坊很有趣,也很發人深省。我把被丟棄水果所製成的果醬,塗在聖誕節派對剩下的麵包上,好吃得很。我嚐過由被棄蔬菜所做的素食菜色,十分美味(又有益健康)。讓我感動的,是這些活動都由師生校友來發動。没有財團的贊助,没有校方的支持。參加人數不多但同學還是興致勃勃的去做。身為有環保意識的一代,我們應開始改變自己,以身作則影響身邊的人。

沈祖堯品嘗由廚餘製成的果醬和麵包。 圖片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網誌。

丟棄水果所製成的果醬。 圖片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網誌。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們的行動雖然不過是一小步,但卻能成為改變未來環境的一大步。讓我們成為自己希望看見的改變。

作者簡介:


沈祖堯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祖堯教授於1983年獲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1992年獲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頒授博士學位(生命科學),1997年再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醫學博士學位。

沈教授為腸胃研究權威,在2008年獲授美國防癌基金會桂冠獎。2003年非典型肺炎疫症爆發期間,沈祖堯教授積極進行抗疫工作,與另外兩名香港醫生同被《時代》週刊譽為當年的「亞洲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