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任永奇。 张林虎 摄
中新网鄂尔多斯9月6日电 题:生态鄂尔多斯引来遗鸥“扎堆安家”
中新网记者张林虎
“目前,湿地水域面积近8平方公里,今年以来,鸟类总数达30000多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遗鸥就有3000只,湿地生态功能得到逐渐恢复。”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胜站站长任永奇如是介绍。
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8年4月,后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1年6月16日,该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2月2日,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认定为全球第1148号国际重要湿地。
鄂尔多斯位于黄河“几”字弯,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
图为远眺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 张林虎 摄
任永奇与遗鸥结缘,源于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野生动物调查队发现了遗鸥,当时还在国营治沙站工作的他,经常向前来调查的专家学者请教,积累了不少与遗鸥相关的知识。
2004年,任永奇调到了新成立的东胜遗鸥自然保护管理站,投入到保护遗鸥等鸟类的工作中,这让他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从治沙到护鸟,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守护绿水青山的初心。”任永奇说。
图为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上的飞鸟。 兰云枫 摄
据任永奇介绍,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遗鸥繁殖地,还有国家级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白尾海雕,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赤颈䴙䴘、鸢、大鵟、红脚隼、蓑羽鹤等10多种鸟类。
记者在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看到,湖面波光粼粼,不少鸟儿在空中盘旋、水中嬉戏。
为了让这些鸟类在这里生活得更舒适、更安全,任永奇每天都会定时带着他的望远镜、记录本和同事们赶往湿地保护区,查看鸟类数量、种类。
然而,从2006年开始,由于年降雨量减少,地表径流补给不足,导致湿地水域面积萎缩、湖心岛消失,再无遗鸥来此筑巢繁殖。
为了恢复保护区的生态,重新“召唤”遗鸥的回归,当地出台了《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湿地修复方案》,实施了引黄工程、人工增雨工程、河道清淤工程、矿井水补水工程、大口井封填工程、淤地坝疏通工程六项措施对湿地进行修复。
与此同时,保护区内全面清理拆除了各类生产经营设施,拆除了核心区和缓冲区蒙古包、雕塑、铁索桥等生产经营设施,关停了多家养殖场,设立了野生动物救助站、气象观测站、远程监控、巡护瞭望塔等。
在任永奇看来,鸟类是生态健康的指示标。“保护候鸟不光是保护这一类物种,更是保护生态安全、确保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保护森林和湿地等候鸟生存的栖息地,也是为人类留存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任永奇说。
如今,通过对保护区问题整改,曾经消失的湖心岛再现水面,面积也在不断扩展,周边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生态持续好转,原有的生物多样性也在逐渐恢复,在此经停或繁衍的鸟类种类、数量大幅增加。
“如果人们不去破坏生态,伤害鸟类,保护区将会迎来更多的遗鸥和其它禽类栖息。”任永奇说,随着大家环保理念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了爱鸟护鸟的行列,这也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湿地“水天一色、百鸟争鸣”的美丽景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