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登陸中國 為何中國銀行夾道歡迎? ​

華爾街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廣發銀行、建設銀行等19家國內銀行宣佈與蘋果支付(ApplePay)的合作,並於18日淩晨5時正式上線。這意味著蘋果公司的移動支付服務終於在中國落地,中國消費者也能通過蘋果手機、蘋果手錶等智能終端體驗ApplePay的支付方式。

在一些銀行的官方微博上,有關迎接ApplePay的宣傳早已陸續上線,為何中國銀行面對這個“舶來客”如此歡迎?支付寶、微信等掃碼支付方式不是已經相當普及了嗎?一切還要從ApplePay的支付方式說起。

支付方式

ApplePay最早於2014年10月率先在美國上線,去年7月登陸英國,11月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推出,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五個、亞洲第一個上線該服務的國家。

不過,與之前國內消費者已經熟悉的支付寶錢包、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常用的“掃碼方式”不同,ApplePay採用的是近場支付技術。當用戶需要進行支付操作時,需把手機靠近帶有近場支付技術標誌或ApplePay標誌的POS機,並使用蘋果智能終端自帶的指紋認證功能,才可以完成支付。

換言之,消費者使用ApplePay需要三個前提,一是擁有iPhone6以上型號的手機/智能手錶,二是綁定合作銀行的信用卡或儲蓄卡,三是靠近非接觸式支付的POS機。

ApplePay比支付寶微信更安全?

IT技術專家陸蓓表示,從技術手段看,ApplePay可能比支付寶錢包、微信支付等更安全。當用戶通過支付寶錢包、微信支付等發起掃碼支付申請時,如果不是使用帳戶餘額消費,而是選擇與第三方支付平臺關聯的銀行卡,那麼平臺就會通知銀行扣款,銀行再回饋扣款成功消息給平臺,最終平臺告訴用戶和商戶付款成功。在這過程中,仍有用戶帳戶資訊洩露的風險。

而ApplePay使用的是叫做“Tokenization”的技術,將銀行卡資訊轉化成一個字串(Token)存在手機、手錶等智能終端中。當用戶發起支付申請時,智能終端通過該Token生成一個隨機Token和一組動態安全碼發給銀行,銀行再通過Token服務將其還原成銀行卡從而回傳授權完成支付。換句話說,加密的Token不僅不讓商家獲得用戶的銀行卡資訊,就連蘋果公司也得不到這些資訊,而使用過程中的用戶身份認證,又是安全性更高的指紋,所以ApplePay的安全性要比目前常見的移動支付高一些。

此外,ApplePay採用的近場技術,不需要移動網路支持,只要相關POS機同樣具有近場支付技術,就能完成交易。

ApplePay打開中國市場的難點

雖然ApplePay有其支付優勢,但因支付寶錢包、微信支付在國內不僅擁有大量個人用戶,在商戶端的普及率也相當高。ApplePay要想改變用戶使用習慣,並不容易。中國銀行網路金融部助理總經理董俊峰日前在《ApplePay進入中國意味著什麼》一文中提及,ApplePay在中國的推廣,除了要遵循中國移動支付監管技術標準和數據安全保護規制以外,還要面臨收單、發卡和消費者三個關鍵問題。

首先,遇到的是商業模式的碰撞。在美國,ApplePay向發卡行收取支付服務的手續費,而在中國沒有這樣的商業模式。經過近兩年拉鋸式談判,據說某些妥協安排暫時安慰了發卡行。

其次,在收單商戶一端,銀聯標準的POS機目前完成非接觸式改造的比例,目前應該不超過60%。況且不一定所有商戶(大型超市、各類商家等)都有動力引導持卡人使用ApplePay,除非ApplePay像支付寶掃碼支付一樣有補貼或者捆綁coupon(優惠券)來爭取商戶收銀臺的支持。

第三,在消費者一端,ApplePay的用戶群受制於蘋果新型號手機持有者,而追隨並不斷更新iPhone版本的用戶多是年輕蘋果粉絲。這個人群的消費能力和信用卡滲透率也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

董俊峰在文中提及,目前中國移動市場有三種主流支付模式,並對比了三種模式的優劣。

第一種,SE-NFC模式。支付載體高度依賴手機廠商,如蘋果iPhone6,華為honor和三星S6等新款智能手機;發卡端高度依賴銀行是否願意合作;受理端基本上靠商戶的配合和回應,跨行清算端是銀聯。可以看出,這個模式的鏈條比較長,格局各方的利益需要協調。優點是支付體驗最接近原有線下信用卡的“嘟卡”支付(IC卡非接觸式支付),易於被消費者接受和熟練掌握。這種創新支付模式,最大的創新亮點實質來自發卡端,即手機支持端到端加密的SE-NFC支付。

第二種,HCE模式。支付載體並不高度依賴手機廠商,所有運行高版本安卓操作系統的智能手機都支持,但蘋果手機除外(IOS操作系統不支持HCE);發卡端,銀行有自主權實現發卡段的改造;收單端和清算端的狀況,與第一種SE-NFC模式類同。所以,這種支付模式的創新亮點依然來自發卡端,只要高版本安卓智能手機即可,但不支持iPhone。與第一種模式的手機陣營截然相反,但實現了對客群的互補。

第三種,掃碼支付模式。以支付寶移動支付和微信支付為代表,發卡端利用原有與銀行直連快捷支付介面實現的轉接支付,不需要發卡行的改造和更多配合,清算端由支付寶和微信自己掌控,而收單端則需要建立閉環的掃碼機具,掃碼槍或者二維碼生成器。這種掃碼有兩個方向,一是佈設在商戶的掃碼槍掃描客戶支付寶或微信中生成的二維碼;二是由用戶持手機調用支付寶或微信中“掃一掃”來掃描商戶端提供的二維碼。不論哪個方向,這種支付線上上與線下都實現了閉環收單。這種模式,在發卡環節不依賴任何手機廠商或者發卡銀行,甚至不需要手機終端的改造升級,只要智能手機就可以(不論是安卓還是IOS操作系統);但是,在收單一端卻無法輕鬆複用原有銀行卡POS收單網路。所以,這是一個由支付寶等非銀支付機構主導的模式。

目前階段利益相關方的痛點是什麼?

從消費者來說,門檻最低的當然是掃碼支付;從商戶來看,目前掃碼支付比較容易與團購促銷等優惠手段實現與本地coupon的捆綁;從銀行和銀聯來說,掃碼支付在清算體系上完全繞開了銀聯,在收單市場上蠶食了原有銀聯和銀行收單網路的業務;從手機廠商或者晶片提供商來說,SE-NFC和HCE兩種提供了支付增值服務,提高了手機產品的客戶粘性,對維繫客戶忠誠度有幫助,而掃碼支付模式基本上與其無關;從支付交易的數據控制方來說,第一種和第二種模式的數據控制方是發卡-收單-清算三方;而第三種模式的數據控制權則基本上為支付機構一家所掌控。

董俊峰指出,當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開始線上下大行其道的時候,銀聯和銀行會不約而同選擇支持前兩種支付模式,以維繫自己在移動支付市場的話語權,這就是移動支付市場的江湖。暫時三分天下,但將來會不會三國歸晉,最關鍵還要看客戶的支付習慣迭代速度,以及商戶更買哪家的賬(要充分考慮收單扣率和促銷補貼因素)。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市場格局走向的因素,就是金融監管部門的態度和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