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綜合報導,台灣部分民眾、學生23日晚間強闖臺行政管理機構,此舉遭到台灣輿論的譴責,認為這種暴力行為藐視法治,缺乏正當性,如果無限上綱,社會將陷入動蕩不安。
臺媒:學運變調 如何收場
《旺報》24日在頭版頭條發表題為《學運變成反中一言臺》的文章指出,近期的反服貿運動充斥情緒化語言,並將服貿協議與“賣臺劃上等號,運動開始出現反對中國大陸的聲音,參與者質疑運動失焦。
《聯合報》同日載文指出,學生們背後有社運人士、大學教授及校長、律師為後盾,讓他們挑戰公權力。一邊高舉民主、訴求和平,一邊卻暴力衝撞、藐視法治;這樣的抗爭方式,已經愈來愈危險。
該報刊登了新北市林姓大學生投書《學運變調 如何收場》。文中說,示威學生23日晚的行為讓原先的訴求失焦,正當性更顯不足。抗爭若無止盡的擴大,不合理訴求無限上綱,大規模衝突勢在必行,若導致流血衝突,社會陷入動蕩與不安,並非民眾樂見。
《中國時報》24日發表社論指出,立法本來就是要協商的,也本來就是該服從多數的。如果少數黨抵制不成就霸佔主席臺,甚至放任學生霸佔整個議場,還宣稱這叫做“公民參與,與他們對話只準接受他們的答案,別的選項一概不談,試問對那些真正在納稅的民眾,能怎麼想呢?社論呼籲參與抗議活動的學子們不妨沉澱下來,冷靜研究一下服貿協議到底是怎麼回事,別再把歪曲論述當真理。
外媒:抗議暴台灣“集體生存焦慮
而內地網站《環球時報》在21日發表一篇社論,稱“鬧就鬧吧,我們認為大陸應當作壁上觀。大陸市場如此之大,自貿談判廣及全球,從台灣市場本來就沒想得什麼便宜。台灣想自絕於全世界趨之若鶩的大陸市場機會,不怕在區域化的整合中缺席,我們最應說的一句話就是:隨它的便。
24日,《環球時報》再次刊發社論指出,“知道台灣發生了‘學運’的大陸公眾中,大多數人都以超脫心態看‘台灣民主’的這場熱鬧。學生反對的《服貿協定》,內容是兩岸相互開放服務業市場,大陸人猜都能猜出來,我們肯定是向台灣讓了利的。如果台灣那邊否掉這個協議,大陸人不會心疼。
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社論則稱,學生的行為或許過激,但他們並非一味反對協議,而是無法接受“執政黨議員採取近乎違法的方式,顛覆“立法院監督當局的職能。“當然,協定會對台灣經濟結構、個別產業、弱勢群體帶來多大的衝擊,當局能如何提供協助,台灣的經濟自主性將受到多大影響,在民眾對這些課題未完全釋疑前,期望民意“逆來順受無疑是天真的。該社論還指出,擔心最終被日益強大的對岸“吃掉,是處於弱勢的台灣朝野最原始的集體生存焦慮。
台灣中小企業總會理事長林慧瑛與台北市商業會理事長王應傑24日表示,對反服貿學生攻佔立法機構、行政管理機構行為無法認同。學生們有意見,應理性表達,不應該變成社會事件。
至於反服貿團體揚言發動罷工、罷課,林慧瑛表達不樂見,憂心屆時造成股票下跌、市值縮小,長期而言,外資也會卻步,引發資金外流。王應傑表示,部分抗議團體號召罷工,應不會引起太多社會共鳴,畢竟整體大環境經濟景氣欠佳,無論是一般勞工或僱主都無法承擔經濟停擺後的龐大社會代價。
內地網民:“失敗的民主
由內地主流社交網站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參與投票的超過500名內地用戶中,逾6成認為此次佔領行動“太不理性,是民粹主義的體現,而其他人則認為這是“台灣‘民主自由’的體現,沒什麼奇怪的。
台灣跟泰國有什麼兩樣?
“台灣學生抗議事件:在議場外,是權利彰顯;沖入議場,是破壞法治。在外面,是民主;在裡面,是民粹。一向敢言的內地作家北村在其社交網站上寫道。
“民主政治可貴是多數尊重少數,一位名為“老繭1976的網民寫道。“是有很多人反對服貿,但同樣有很多人支持服貿,如果自己反對就可以癱瘓國家,這樣
有內地網民稱,對台灣學生佔領行政院和立法院的行動表示失望,並稱這是一場“失敗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