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郝薇薇 鄭瑋娜)南海本無事。但某些國家受利益驅使,卻非要在國際輿論場上人為炒熱南海話題,顛倒黑白,製造事端,將本該風平浪靜的南海攪渾。
究竟是誰在製造南海問題上對中國的輿論偏見?
不妨先來看個“案例”——今年2月,西方輿論炒作中國在西沙部署導彈問題。時間選在美國-東盟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方式則是全線出擊:2月16日美國福克斯新聞網率先發表所謂“獨家報道”,爆料中國在西沙永興島部署“紅旗”-9防空導彈;17日美國國務卿、白宮發言人、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又同步發聲,攻擊中國在南海加強“軍事化”;當天日本政府代表也出面表示“嚴重關切”;之後,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曝光一組衛星照片,稱中國在南沙建設高頻雷達,繼續放大“中國威脅”。
隨便翻翻西方輿論關於南海問題的言論,無論是擺在臺面上講的,還是潛臺詞裏說的,中國的形象常常被固化為“以大欺小”,搞“軍事化”,破壞“航行自由”,“挑戰國際法治”,“謀求地區霸權”……這些聲音把中國描繪成“躁動不安的帝國”。
眼花繚亂中,這出以美國為中心、盟友為呼應,借助官方、學界、媒體三方平臺的演出,將地區局勢緊張的責任一股腦地“推”到了中國身上。
美國和它的“小兄弟們”很擅長製造輿論偏見,混淆概念只是其手法之一。另一常用手法是雙重標準。譬如,打著維護國際法治的旗號,卻絕口不提自己曾拒不執行國際法院“尼加拉瓜軍事和準軍事活動案”的判決;對菲律賓等國在非法侵佔中國的島礁上部署雷達、飛機、火炮、導彈等軍事設施視而不見,卻給中國在擁有主權的自家領土上搞建設貼上“軍事化”標簽……
美聯社首席記者馬特在美國務院例行記者會上質問,美方派大型軍艦、軍機前往南海算不算軍事化,美國國務院發言人馬克·托納給出的回答很有趣:“我們不一樣……那只算自由航行”。
混淆概念也好,雙重標準也罷,西方輿論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的偏見歸根結底,是源於對中國“有罪推定”的慣性思維。在南海問題上,任何民事和軍事行為,只要是中國作出的,一定是中國的錯。
這一邏輯讓人想起所謂的“大國原罪論”,西方把基於自己擴張歷史而形成的國強必霸理論以己度人地套用在中國身上。新加坡聯合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美國對中國的意圖與角色都誤判了,它把判斷建立在其作為擴張主義帝國的歷史經驗以及根深蒂固的強權政治思想之上,而不是在於中國在該地區的外交表現。
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是,美國正全方位動員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資源“重返亞太”、遏制中國。其中,製造南海輿論偏見無疑是一種低投入、高回報的方式。美國國家利益中心高級研究員哈裏·卡齊亞尼斯說得直白:“我們的目標很簡單:迫使中國限於守勢,並在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上一次又一次地羞辱中國……在新聞界和社交媒體上散佈一起又一起中國在南中國海侵略行徑的經濟費用會很小,但通過媒體曝光來揭露中國的行徑所帶來的回報則可能是巨大的。”
卡齊亞尼斯們的盤算是,中國會礙於“面子”被迫作出“某些非常艱難的抉擇”。然而,這大概只是一廂情願。幻想通過輿論施壓逼迫中國在維護自身主權和相關權利這一根本性問題上作出妥協和讓步,只能是癡人說夢。
抹黑一時,抹黑不了一世,中國致力地區和平發展的善意與努力“日久見人心”,某些國家別有用心地製造南海問題的輿論偏見早晚都會被拆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