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军情观察 | 瞄准“共军船队”!台湾“锐鸢”换主人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评论员 萧萧

为了对付大陆越来越多的“绕台巡航”,台湾当局也够“拼”的。据台湾《防卫快门》等媒体最新报道,蔡英文当局敦促台湾陆军尽快将所属的战术侦搜大队(Army Tactical Reconn Aissance Group,ATRG)所属无人机与人员计划移交海军,目的是加强台湾海军侦察周边不明船只并实时回传影像的能力。这次移交主要以无人机大小来区分,设想是“红雀”小型无人机由台湾陆军与海军陆战队使用,海军使用“锐鸢”中型无人机,空军配备“腾云”大型无人机。

无人机的心脏是地面控制站,能否以接力方式操控无人机也是评估无人机潜力的重要指标

单机性能

“红雀”无人机的制式名称是“战斗型无人飞行载具”(Cardinal Mini-UAV),配备飞行控制计算机、数据链、CCD摄像机与夜视镜,最大航程15到20公里,主要供班排部队进行短程作战侦察,平时也可参与救灾、交通与水土林业的航拍作业。“红雀”以人力抛掷获得起飞升力,以伞降方式回收,这类无人机属于消耗性装备,战况紧急无法回收时可予以抛弃。台湾陆军特战部队与海军陆战队使用“红雀”已有不少经验,台湾海军陆战队在南沙训练以及“汉光-33号”演习的澎湖山水海滩抢滩前都曾在坦克登陆舰上施放“红雀”,先期侦察岸上情况。

台湾“中科院”航研所研发能力不错,岛内无人机所需子系统与零部件都能就地解决

“锐鸢”是中型无人机,采用双尾撑布局,轮式起降,系统由无人机、便携式影像接收站(Remote Video Terminal,RVT)、地面导控站(LRS)、起降导控站(GCS)、情报传输系统(GDT)等构成。“锐鸢”滞空时间达10小时,作战半径120公里以上,所谓“120公里”是基本数据,先前还有400与600公里飞行半径的说法。当初,台湾陆军为“锐鸢专案”编制了35亿5805万元(新台币,下同)预算,2006-2012年构建成无人机系统(UAS),强化侦察、支援联合作战及协助救灾等任务。全部32架“锐鸢”无人机配属台湾陆军航空特战指挥部侦搜大队,下属中队配置于北、中、南三个作战区(原本希望部署北、中、南、东四个作战区),以覆盖全台范围。“锐鸢”主要担任战场情报搜集、监控、通信中继、战损评估等,也承担“国防部”联合情监侦任务,在许多不明船只的监控上取得效果。

“红雀”小型无人机以抛掷方式起飞,以伞降方式回收,是一种消耗型无人机

“审计部”报告与批判

“锐鸢专案”总计采购8套无人机系统(UAS),每套配备四架“锐鸢”无人机,三架为任务机,一架为备份机,台湾陆军战术侦搜大队于2011年4月1日编成,各中队配置与成立部署时间是:北部地区3套、12架,2014年3月20日成立;中部地区2套、8架,2013年7月23日成立;南部地区2套、8架,2013年10月17日成立;东部地区1套、4架,2013年7月23日成立。但全部纳编的“锐鸢”无人机,却拖到2015年还无法担任战备任务,台湾当局“审计部”还为此提出项目报告(NAO-104-14)进行批评。

“审计部”的报告指出,由于无人机操作人员流动性高,可担任昼间起降的外部操作员人数不足,能执行夜间起降的高级持证操作员更少,因此无法执行24小时侦察任务。根据台军侦搜大队“外部使用员”训练计划,“锐鸢”无人机初级操作员可担任副使用手,中级使用手可担任昼间起降任务并带领初级操作员,夜间任务则需高级操作员执行。这些使用手的受训资格是志愿役官兵,完训后能服役三到五年者才能受训。不料,台湾陆军司令部未审慎筛选受训人员,导致完训后离退人员比例太高,无法担负战备。

“锐鸢专案”先期规划阶段所选择的无人机驻地也有问题,选址工作几经反复,拖延执行计划达三年,且选定的驻地均无跑道可供无人机起降,不符合实际性能实务上的需求。台湾陆军接装后,训练时数偏低,且多数已超过保修期,未能提高保修效益。在训练模拟器保修数量上,也有订制数量超过实际需求,导致采购成本超支近4770万元等问题。

“锐鸢”无人机虽从台湾陆军移交海军,但如果执行的任务内容不变的话,则移交意义不大

截至2014年底台湾“审计部”报告公布时,“锐鸢”无人机系统的装备完好率为:32架“锐鸢”无人机完好数28架,8座地面导控站为7座、8座起降导控站也是7座、8座情报后传系统维持8座、32座便携式影像接收站完好数为28座。

后续问题以后再说

台湾陆军才拿到四年的“锐鸢”无人机与所属人员,却要从陆军移交海军,这项移交引起到岛内许多争议。台湾陆军退役中将李皓指出,这需要考虑当初无人机作战需求是什么,移交后对于陆军地面防卫作战有无好处?如何满足超越地理障碍的侦察?以此观察,“红雀”无人机显然不行,“锐鸢”无人机虽移交海军,但对台湾海军来说,“锐鸢”也不太好用。

无人机技术发展成熟,运用范围越来越广,台湾高层应思考如何运用越来越多的无人机

首先是操控距离,无人机理论上的飞行半径跟实际使用距离是两回事,以UHF频段引导的“锐鸢”无人机,有效使用距离约30海里,无人机用光学传感器侦照不明船只并回传实时影像,但30海里外呢?对于外界质疑,台湾“国防部”的说法是无人机移交海军,一方面有助于节省战备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无人机部队训练,主要依据是海域实施无人机训练,比过往受限于空域与国际航线,可充分发挥“锐鸢”无人机的飞行半径优势。如前所述,理论上的飞行半径和有效操控距离是有区别的,况且以轮式起落架起飞的“锐鸢”无人机需要跑道,飞行距离还受限于地面导控站,因此在海上使用无人机来发挥航程优势的说法不攻自破。那么,无人机从陆军移交到海军的决策,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9月1日,关于“锐鸢”无人机移交的新闻只出现在台湾军方的《青年日报》与军闻社,大意是台湾海军舰队指挥部在屏东基地举行“海上战术侦搜大队编成典礼”,由“海军副司令”陈子凤中将主持,典礼以宣布编成命令与颁授军旗与部队印信开始,接着陈子凤在致词中表达“锐鸢”无人机对监控台海周围海域不明船只的必要性。

2015年湖口装甲兵教练场上,台军以车载方式展出的“锐鸢”无人机

台湾陆军侦搜大队所属人员在换服装后就来到海军,但先前“审计部”的项目审查报告依然值得海军警惕,其中首要是欠缺无人机操作人员。除了受训前需注意官兵服役年限以防“训完就走”,无人机操作员离退率高的原因还在于“锐鸢”是高价值装备,人员承受装备损伤赔偿的压力过大,加上各中队轮训期间往返车程耗时,致使无人机操作员在岗率不高。

最后的疑问则是,“锐鸢”无人机移交海军是对海军战力是否是加乘效果?如果没有那这项决策是怎样形成的?或者真的如外界所言,此次移交只是“便宜行事”,后续问题等移交后部队反应再说?


作者简介:

萧萧,亚太智库研究员,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迄今已在《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国际先驱导报》《世界新闻报》《新民晚报》《青年参考》《南方周末》《凤凰周刊》《兵器知识》《兵器》《现代兵器》《兵工科技》《舰载武器》《坦克装甲车辆》等主流媒体发表作品超过5000篇,并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有所参与。

“亚太军情观察”作者均为资深军事记者和评论员,专栏紧扣全球军事热点和动态,为读者解析大国国防政策、地缘军事动向、国际军事技术、新型武器装备以及军事战略思想等。

(来源:亚太日报)

【相关链接】

亚太军情观察 | 冷战又来了!俄推出十年军备计划“迎战”美国

亚太军情观察 | 最终揭晓!美国轻型攻击机项目选定螺旋桨飞机

亚太军事观察 | 脑洞大开!曝光俄罗斯从贝加尔湖底发射的"轻舟"核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