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用“学霸宿舍”佳话暗示“读研优于工作”

新京报网

text

▲资料视频。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近段时间,关于“为什么会产生保研考研比工作更优秀的认知”的话题,在舆论场内引发讨论。由头是时有曝出的大学“学霸宿舍”、“全寝室成功保研或考研”的佳话。

最新例子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霸宿舍”8名女孩全保研。据媒体报道,该宿舍8名女孩刚入学时就曾约定“全寝保研”,如今,她们全都实现了目标。

“优秀会传染”、“颜值与实力并存”……伴随8名女孩如愿保研而来的,是公众对她们的高度肯定。随便搜下,类似的“最牛学霸宿舍全员考研成功”的新闻比比皆是。与“全部考研保研”绑定的“学霸寝室”,已成为惯用的榜样塑造框架。

针对这点,也有些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些情节确实励志,刻苦用功去追求深造也值得学习,但总觉得这类叙事嵌入了“考研保研比工作更优秀”的价值暗示。

“读研好还是工作好?”这类问题存在的本身,就体现出部分大学生对保研、考研、出国、工作几条道路的惶惑,以及对自身特质及目标适配性的半知不解。而“保研考研比直接工作更优秀”这个几成大众共识的判断背后,是中学强压教育和高校教育模式的对接断裂、社会期望的规训强化以及对独立进入社会的畏惧。

首先是中学时代的“刷题”“填鸭”学习惯性在高校散养式教学场景下的突然刹车带来的迷茫。

大学阶段,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散养式”教学是常态,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会带来最终绩点上的巨大差异。对很多学生来说,社团活动、散漫生活的拉拽,让自身的深度思考能力和新的认知体系“发育迟缓”。

加之不少学院进行大类教育,学生处处凿井却都可能浅尝辄止。最终回首,在自己所学的知识上没有获得感、没有体系感,对自己的知识储备产生怀疑和不自信,对于未来的职场生活充满畏惧。“保研考研比直接工作更优秀”成为了逃避现实的选择。

其次是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跟“高学历才叫人才”观念的接驳,以及很多企业招聘学历门槛的变化共同形成的外来压力。以更好的大学硕士学位加持换取更好的未来发展筹码,是很多家长的共同渴求。而当下用人单位的招聘门槛也在水涨船高。面对求职路上的这些尺标刻度,即便不少对毕业就业心怀向往的学生,也不得不缩回脚步重新打量自己的竞争筹码。

于是外在的规范和劝诫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徘徊畏缩,大学生们最终陷入了对自己未来道路的纠结,也在心中建立起三六九等排序,“保研考研比直接工作更优秀”成了外在评判尺度异化自我认知的体现。

此外,从小在家庭和温室般学习环境护佑下成长的大学生,对于需要自己独立面对风险和挑战的职场心怀畏惧。

在家能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象牙塔内的师生关系也相对更为包容。可到了职场,这些就全变了。对部分大学生而言,进入职场意味着“宝宝的麦”会被关掉,成为了必须独立面对工作、对失误必须担责的个体。这种无支撑感、孤独感、被摁在暴风雨下洗刷的恐惧,与他们习惯的温馨家庭、温和校园形成极大反差。于是,“保研考研比直接工作更优秀”成了关乎自身舒适圈和安全感的自保之策。

但保研考研,果真就比直接工作更好吗?这注定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因人而异。

说到底,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固然值得肯定,但相比最后迫于无奈的考研,不如在进入大学之初就建立良好的学习模式。这样才能拥有扎实的知识体系和实操技能,选择“读研或是工作”也不必屈从于外部压力,此后面对职场也不会再充满畏惧。否则,指望考研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是把问题向后拖延了两年、三年而已。

选考研还是选工作?选择之前要先“建设”自己,这或许才是更好的答案。

□谢乐滋(中国人民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