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建构了洞察世界的出口,让寻路的你我找到方向。”在未来论坛•2017未来科学大奖获奖人媒体交流会上,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高西庆的开场白即刻让国内外数十家主流媒体进入了“未来媒体时间”。
2017未来科学大奖9月9日公布获奖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凭借其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获得“物质科学奖”,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摘得“生命科学奖”。今年首度颁发的“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则授予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作出的极其深刻贡献的北京大学许晨阳教授。
10月28日,14位杰出青少年代表登上了2017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的舞台,他们怀揣科学梦想分别与2017未来科学大奖3位获奖人施一公、潘建伟、许晨阳展开了对话。
10月29日,三位杰出的科学家和未来科学大奖全程监督机构、毕马威中国副主席邹俊,未来论坛指定法律咨询机构、方达律师事务所非执行主席邵子力共同出席了本次媒体交流会。
施一公:引领中国重回世界科技制高点,年轻一代应有危机感
对未来科学大奖的设立,施一公认为这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同时,他也认为大奖带来的效应远不止于大奖本身。
他表示“科学大奖的目的是推动科学发展,尤其是推动年轻一代重新崇尚科学精神,中国在过去两三百年期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有危机感,能不能引领中国回到世界科技的制高点,能不能做到这一点跟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这才是科学大奖希望带给社会、带给未来的激励。”
在回答学生关于直觉对于研究意义的提问中,施一公提到,一个严谨的科学训练是所有直觉的基础,经过非常多次的训练和知识的不断积累,将所有的知识理解融会贯通,有一天突然之间思想火花碰撞,而产生灵感奇想。
他认为,在优质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而人口众多的中国,在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怎样鼓励创新是一个社会性问题,不是一两个人、一两个部门所能解决的,需要一个社会的深入思考、智慧应对和整个文化环境的支持才能够实现。
潘建伟:科学大奖的意义在于促使更多的人关注科学
“新时代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发展,没有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做支撑,中国的科研水平也不会有这样程度的进展,科技和经济的结合,将会促成更多的人去关注科学或者从事科学的研究,这是未来科学大奖的最重要的意义。”潘建伟这样谈对于本次获奖的理解,同时他还对未来科学大奖的公信力表示了高度的肯定。
在与杰出青少年代表交流的过程中,潘建伟分享了他学生时代的趣事。潘建伟说,我的本科论文就是想证明爱因斯坦的观点是对的,量子力学是荒谬的。到现在,25年过去了,实验过程中反复证明量子力学是对的,一直没有办法把这个理论推翻掉。后来,我们发展起来一些有用的技术,这些技术都是后来慢慢被发现,可以有点用。
许晨阳: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今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36岁的许晨阳是本次最年轻的获奖者,他认为现在是中国从变富到变强的时代,未来科学大奖重奖基础科学,就是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的事件,他表示“作为年轻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今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在交流会,当被问到对国内数学发展的看法,许晨阳说,数学包括其他任何一个科学发展,都需要几代人的积淀。随着国力强大,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越来越多的数学家,可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这也是国家提供给我们的机会。以前国家没有这样的财富来容纳这么多人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现在国家有了这个机会了,所以我相信中在我的有生之年将看到中国数学成为世界的一流数学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