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記者 王秀瓊
自10月以來,人民幣匯率加速下行,對美元中間價連續失守6.7、6.8兩個關口,近兩周更是上演了12連跌,創下8年半以來新低。
在美元維持強勢、央行似乎無意力“撐”匯率的情況下,人民幣會否很快重回“7時代”?這可能是當下海內外投資者最關注的問題。
11月23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在止跌回升僅一天之後,再度掉頭向下,下調125個基點至6.8904.離岸人民幣兌美元更是創紀錄新低,跌破6.93.
人民幣近期的“跌跌不休”,與美元指數勁升直接相關。美國通脹、就業、房地產等多項數據向好,美聯儲釋放加息信號,贏得美國大選的特朗普擬推出財政刺激政策,統統反映在了美元的定價上。
10月,美元指數升幅達3.12%,進入11月更強勢破百。美元當下的強硬導致人民幣相對走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中國央行在這一輪人民幣貶值中保持淡定,不再動輒大手筆買入外匯干預匯率,採取了袖手旁觀”的態度。
“曾經穩如泰山的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近來呈現的波動和貶值走勢基本反映了市場需求變化,這符合“811匯改”的邏輯:讓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加市場化,並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
在“811匯改”之前的一段時期,人民幣匯率因長期盯住美元而被高估,此輪貶值無疑部分是對此前高估壓力的釋放。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資產泡沫風險累積,中資企業大量走出去,也理應被視作人民幣貶值的內在動力。
商務部統計顯示,1-10月,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1459.6億美元,同比增長53.3%。1-9月中國企業共實施海外並購專案521個,實際交易金額674.4億美元,已超過2015年全年的並購總額。這還不包括一般居民的換匯行為,資本外流帶來的匯率壓力可想而知。
綜合各種貶值因素來看,人民幣“破7”勢不可擋。但“破7”又如何呢?除卻這一數字代表的心理關口,對人民幣貶值過度恐慌沒有必要。
一方面,由於市場已提前數月消化美聯儲加息的預期,一旦12月“靴子落地”,美元指數很有可能會有所回調。
另一方面,美元長期保持升值也不利於美國經濟的增長,更何況特朗普執政前景還難言明朗,市場對美元的樂觀情緒能否持續有待觀察。
更有專家指出,在特朗普上臺之前的這段時期,趁著非美元貨幣紛紛“服軟”,反而是人民幣充分釋放貶值壓力的最佳“窗口”。
雖然近期人民幣對美元一路貶值,但對一籃子貨幣卻保持基本穩定,尤其是相比其他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貨幣,人民幣對美元的貶值幅度還算小的。
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數據,10月份,人民幣對美元市場匯率貶值1.49%,參考一籃子貨幣的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卻上漲了0.16%,而歐元、日元、英鎊、俄羅斯盧布和新加坡元分別較美元貶值2.05%、3.02%、4.67%、1.75%和1.87%。
這充分說明,央行雖然“袖手旁觀”,卻牢牢把住了對一籃子貨幣保持穩定這個“舵”,人民幣匯率“崩潰論”是站不住腳的。
即使人民幣對美元短期仍然存在貶值壓力,中國還有相對嚴格的資本管制,不太可能允許人民幣大幅貶值。
中國相對主要經濟體仍然亮眼的經濟增速,穩定的經常專案順差,充裕的外匯儲備,都是能有力應對資本外流、貨幣貶值的緩衝墊。
中國外匯儲備2014年6月達到3.99萬億美元的高點,之後降至2015年12月的3.33萬億美元。今年以來,外儲規模基本保持穩定,5月份以來始終高於3.1萬億美元。
另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統計,今年三季度經常帳戶順差為712億美元,環比增長11%,總體穩定在合理水準。
從經濟基本面最終決定匯率這一邏輯出發,人民幣何時“破7”已不再重要,中國經濟如何保持穩健增長、推進結構性改革、增強對資本的吸引力,才是更為關鍵的問題。
作者王秀瓊,媒體記者,從事中英文財經新聞報導,長期關注中國宏觀經濟、金融市場和知名企業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