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落日的余晖下有两个共赏夕阳的身影,他们一个是病人,一个是医生,一个87岁,一个27岁。这一幕,发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刘凯医生护送病人做CT的途中,他停了下来,让已经住院近一个月的老先生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老先生的身体尚未痊愈,还是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习惯了消毒水的气味与单调的白大褂,如此惬意的场景一定会成为他康复历程中一次难忘回忆。
在灾难面前,我们总是呼唤英雄,“英雄”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话语,往往会固化我们对于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的印象。我们习惯了赞美他们与病毒拼杀时的英勇无畏、冷静专业,却有时会忽略他们暖心的另一面。
在接诊时,谁都没想到有一天会看到老先生笑的如此开心。据同病房的医疗队队员介绍说,老先生刚来时心情十分低落,对所有人不理不睬、拒接家人电话。原来,老先生的家人住得很远,需要跨两条江才能到医院,而且需要拿到相关证明才有可能过来,没有换洗衣服,也没有人照顾。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医疗队担负起了老先生的生活物资的供应,包括糕点、水果等,连他的内衣都是男队员捐的。在医疗队的细心诊疗照料下,老先生如今已经开始康复,精神状态也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要唱歌,他还说了,“出院那天我要给你们唱歌。”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段话用来形容这些悉心照料老先生、陪他看夕阳的“白衣天使”们,再恰当不过。
我们常说,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人学,离不开高精尖的科技、精湛的技术、充足的知识储备,也同样需要人性的光芒与对生命的敬畏,如此才真正称得上仁心、仁术。
对医生的期望的背后,是对生命意义的思索。疫情期间,这一老一少在夕阳下留下的剪影,恰好为我们推开了一扇触摸生命与生活的门。
曾经,两部《人间世》戳中了无数观众的泪点,患者之苦和医者之难的真实带来太多的无力感,但这并非苦情的记叙,乐观依旧播撒在每一个角落,那些得了重病的小孩子们的日常依然有欢声笑语,他们在努力享受着生命带来的快乐。人间,依然“值得”。
如果说《人间世》只是一部纪录片,那这次的疫情,无疑让所有人又一次深切而又敏感地重新接近生命,倾听生命的声音。灾难面前,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值得全力托举,而对个人来说,更应该学着从单向度的追逐中抽离出来,去琢磨给予生命以时间,以及给予时间以生命。
我想起了武汉方舱医院的那名“阅读者”,想起医护人员和患者一起跳舞、一起做操、一起打太极,甚至演小品,像孩子一样嬉笑打闹。我们因此看到,这里绝非很多人想象中的医院,这里同样充盈着生命的美好与欢笑。
樱花渐次绽放,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让我们精神紧绷。当你努力感受着生命的质感时,不妨提醒自己,有多久没有注意到窗外的夕阳了?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