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新華社北京7月1日電(記者淩朔)6月30日,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在馬尼拉正式宣誓就職。
此前一天,應菲前總統阿基諾政府單方面請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對外稱,將於7月12日公佈所謂最終裁決。南海仲裁案鬧劇終於要收場,菲新政府也該與前任的錯誤說再見,儘快回到通過談判解決爭議的正確軌道上來。
中菲關係要改善,“解鈴還需繫鈴人”,關鍵在於菲方。菲新政府能否承擔起所應承擔的“解鈴人”角色,用多長時間、多大力度來拋棄前任政府留下的外交包袱,如何面對仲裁案對中菲關係造成的巨大傷害,人們拭目以待。
菲新政府做出實質性舉動改善中菲關係的機會依然存在,盡最大可能補救仲裁案對中菲關係乃至地區局勢帶來的負面影響的機會依然存在。
一個多月前,杜特爾特在總統選舉中勝出的消息獲得確認後,中國領導人致電祝賀。賀電錶示,一個友好、穩定、健康發展的中菲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並深化中菲睦鄰友好和互利合作是兩國領導人的共同責任。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推動中菲關係重回健康發展軌道。
杜特爾特隨後在接受菲媒體採訪時說,收到這份賀電對他來說是一種榮譽。此後至今,杜特爾特在不同場合釋放出緩和菲中關係的積極信號。他提到不願因黃岩島與中國開戰,提到不贊成菲律賓加入美國的所謂“航行自由”行動。中菲兩國人民以及世界上所有真正關心南海地區和平穩定的人們都期待中菲兩國關係回到正途。
這一段有來言有去語的非直接“對話”,被中菲媒體解讀為外交關係回暖的積極信號。更值得注意的是,兩位領導人在相關表態中均提及中菲關係的歷史,強調中菲兩國有著悠久的友好交往歷史,兩國人民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
歷史,在現代國家間交往中,從不是寒暄的套詞。不忘歷史、尊重歷史、常念歷史,進而締造歷史,是國與國交往時重要的共同語言。在中菲交往的歷史長河中,有太多美好的篇章值得回憶,而南海,在歷史上則是中菲友好平等交往的重要紐帶。
菲律賓史籍《1493-1898年的菲律賓群島》中記述了這樣一個關於中菲南海交往史的故事。公元1626年,在今天菲律賓巴丹半島的埃爾莫薩地區,正面臨一場嚴重饑荒,而當時的馬尼拉政府因種種原因愛莫能助。當地的天主教徒只好每天祈禱中國商船能按每年約定的時節前來救急。不久後,當六艘滿載谷米的中國商船從南海駛入埃爾莫薩港時,當地人大呼這是“上天的恩賜”。
幾乎同一時期,中國福建地方誌《閩書》也記載了一段與菲律賓的民間交往史。今天在中國普遍種植的番薯,原來是從呂宋國(今菲律賓)流傳入境。有商人見呂宋國普遍種植番薯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便取了植株,經南海漂洋過海到達福建並種植成功。在廣泛種植的前幾年,番薯就幫助閩人挨過了一場嚴重的饑荒。
同樣是饑荒,同樣是跨海交流,同樣是相互受益,平等交流、共同發展、念及民生是唯一的道理。在漫長歷史中,南海絕大多數時間在中菲之間扮演這樣的紐帶與平臺。當然,這些歷史,一些西方人並不了解、並無興趣了解、即便了解也裝作不了解。
過去幾年,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三世把菲中友好的傳統放在一邊,把民生需求與發展需求放在一邊,執意隨一些域外國家起舞,把某些域外國家的口頭承諾當作安全保護傘和經濟驅動力,大肆國際化南海問題,甘當域外國家插手南海問題的急先鋒。但事實是,外國軍艦的頻繁遊弋加劇了南海的緊張,原本航行自由的海域反倒成了某些國家“橫行自由”的演武場。菲律賓絲毫不會在遊弋的外軍艦隻中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安全利益。在經濟上,某些西方國家的承諾並未讓菲律賓改善民生,反倒是激化的南海爭端讓很多菲律賓人失去了營生的根本。阿基諾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的認知錯誤、決策錯誤和戰略錯誤,最終只會把一切苦果轉嫁到國民身上,甚至殃及周邊地區的穩定和繁榮。
只有加強合作、發展經濟、互利共贏,才符合中菲兩國的根本利益。明眼人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在處理中菲關係時的謹慎寬容和念及民生。在兩國關係艱難的2015年,在中國與亞洲國家貿易下滑7.8%、與東盟國家貿易下滑1.7%的背景下,中菲貿易逆勢增長再創新高,達到456.5億美元,同比增長2.7%。中國目前已然是菲律賓第一大進口來源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三大出口市場。而且,兩國間在產業內和產業間的互補優勢明顯,經濟增長潛能巨大,投資合作前景廣闊。相比某些國家給阿基諾開出的空頭支票,中菲間產業互補優勢、經濟增長潛能和投資合作前景,才是務實、共贏的合作正道。
上世紀80年代,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在先後會見菲律賓副總統勞雷爾和總統阿基諾夫人時提出和平解決南沙群島爭端的總體思路,即“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之所以能形成這樣有建設性的共識,是基於雙方都認識到,雖然有困難,但希望遠比困難多;雖然有分歧,但共同利益遠比分歧大。有合作才有希望,共求發展才是出路。只要菲方珍視歷史,正視現實,及時走出一些域外勢力挖設的陷阱,“解鈴”就不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