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襲擊現場 每次都是玩命

亚太日报

text

编者按:亚太日报驻喀布尔记者化身“大喀君,讲述阿富汗战地背后的真实生活。想看更多请关注微信公众帐号【xhs大喀】

【亞太日報駐喀布爾記者仇博】先跟大家聊聊我們幾個記者在喀布爾的夜生活。那位問了,喀布爾還有夜生活呢?您問著了,我們在喀布爾晚上很少出門,因為安全原因麼。即使聽說過喀布爾也有酒吧電影院什麼的,也從來沒去過。那我們晚上沒事的時候幹嘛呢?——“駁火。

“駁火是我們對一款電腦遊戲的昵稱。這遊戲大名叫“英雄連(CompanyofHeros),是一款以二戰為背景的即時戰略遊戲。而“駁火一詞來源於早期進口戰爭片中,港台經常把tradefire翻譯成駁火,其實就是交火的意思。

話說11月19日這天晚上,爆炸發生時,我和陳杉就正在“駁火。雇員最先打來電話:“綠村(GreenVillage)炸了!我們聽到後都大吃一驚。

提起綠村,我們太熟悉了。那是一個園區,住著許多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的人。裏面有現代化的餐廳、健身房和商店,幾個月前我們周末經常去那裏吃飯。我當時發過朋友圈,大家都贊歎阿富汗竟然還有這麼好的地方。今晚這地方被炸,不知道損失情況如何。

平日里的绿村。

顧不得多想,做好出門的准備再說。換衣服換鞋,護照記者證,檢查攝像機,把手機附加電池裝上。幾分鐘後,一切准備妥當,攝影雇員和司機也都趕到了。話不多說,一行人立即出發。陳杉則在電腦前發出第一條英文快訊:“喀布爾一外國人客棧遇襲,恐有傷亡。

從16日開始,這是喀布爾第三次爆炸。四天三炸,已經創下了今年的記錄(當然後來還有一天兩炸,當時不知),塔利班果然在貫徹他們的“新戰略。

出於安全原因,我們在喀布爾極少天黑後出門,特別是入冬之後。這次爆炸讓我有機會在寒冷的夜晚感受這座城市。

入夜後的喀布爾是沉寂的、荒涼的。車輛稀少,道邊不時能看到流浪的野狗。車外一片蕭瑟,車內則另一番景像。我們的攝影雇員又招呼了2個當地攝影記者搭車,幾個人聊得熱火朝天,很興奮。我聽到了“普利策(國際和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之一),心想:年輕人都很有理想嘛。

窗外兩側的路燈向後狂奔,街邊偶有店鋪仍然亮燈開門,遠處的建築物窗子裏發出暗淡的光,更遠處,借著月光能看到郊區山丘的輪廓。我打開攝像機,錄了一小段。夜晚有夜晚的好,如果在白天的喀布爾街頭拍攝,警察是一定會來找麻煩的。

“這些蒙臉的人是安全局的。雇員在旁邊小聲對我說。等了一會兒,可能是得到了新的指示,幾個警察引領著記者向現場進發。但在距離爆炸地點幾百米的地方我們又被攔住了。

因為警方對現場的勘察沒有結束,記者還不能拍攝,我們只能遠遠地看著。幾輛警車圍住現場,開啟大燈照明。幾個人在地面檢查和尋找著什麼,更多的軍警則擔任戒備。

我看了看表,已是晚上11點,此時才覺得陣陣涼意。“穿少了,我心裏說。出來匆忙加之沒有半夜出門的經驗,衣服不夠厚,只好原地踱步增加體溫。近一個小時的等待,快12點的時候,我們獲准到現場拍攝。

爆炸發生在綠村的門口,以前每次來的時候,車就停在這裏,我們從大門走進去。這個非常熟悉的地方如今卻面目全非,柏油路地面被炸開一個深半米,直徑約三米的坑,像一個黑色的漩渦,又像是引力場。

警方說是汽車炸彈爆炸,但爆炸的汽車早就灰飛煙滅,四周地面散落著許多焦黑的金屬碎片。還有幾大塊變形的白鐵皮,它們原本是在圍牆上面做防護用的。

往綠村的方向看,原有的大鐵門已經不見蹤影,只留下攔阻車輛的鐵杆。旁邊用來防沖擊的高大的水泥墩已經倒下,更高處一個警衛崗樓也嚴重變形,不知道當時裏面的人怎麼樣。

迅速拍下一組鏡頭之後,我轉向了另外一側。路邊有兩輛嚴重損毀的汽車,一輛豐田4Runner和一輛皮卡。兩輛車的玻璃都完全碎掉,車身變形,朝向爆炸地點的一面凹進,車體布滿被碎片擊中留下的孔洞。從大門和車輛的損毀情況可以推斷這次爆炸威力巨大,如果當時有人碰巧在現場附近恐怕凶多吉少。

曾有一篇軍事文章形容:“爆炸彈片穿過人體就像滾燙的刀子劃過黃油。這說法讓我不寒而栗,現場的景像讓我更深刻理解了那句話的含義。我從地上撿起了一塊金屬碎片作為紀念,這塊碎片的邊角鋒利無比。

後來的事情就很程式化了:迅速趕回辦公室,編片子,寫稿,回傳。這一晚上的勞動成果是一條54秒的新聞: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東部一外國人聚居的客棧當地時間19日晚遭自殺式爆炸襲擊,4名襲擊者當場死亡。

阿富汗內政部官員告訴記者,襲擊發生在當地時間19日晚8時50分左右,襲擊者先駕駛裝有爆炸物的汽車沖擊客棧大門,隨後同警衛發生交火並引爆爆炸物,4名襲擊者全部身亡。

阿富汗警方已經封鎖事發區域,目前尚無平民和安保人員傷亡情況的報告。但據當地媒體報道,至少有一名安保人員受傷。

阿富汗塔利班宣稱制造了這起襲擊事件。

阿富汗近來安全局勢堪憂,喀布爾16日和18日連續發生自殺式爆炸襲擊,共造成7人死亡。

新華社記者仇博、陳杉喀布爾報道。

這條新聞都太普通,傷亡人數少,破壞有限。它輕易地被全世界無數的高層訪問、軍事沖突、自然災害、經濟和社會熱點所淹沒。

每天這樣平淡、不起眼的新聞很多,都是由一線的記者拍攝、采寫,經過編輯制作傳送到千家萬戶。它們很容易被忽略,但卻都是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真實的事情。希望大家能夠了解每一條簡短消息的背後都有許多人為之付出辛勞和汗水。

每一個冰冷的傷亡數字背後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報道類似事件越多,就越希望這個世界多一些和平,少一些戰亂和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