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逐步稳定,封印已久的上海剧场告别“冰封期”,纷纷打开大门,迈入复演的热潮中。5月29日晚,上海文化广场用一台音乐剧集锦音乐会《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九日》宣告归来。这是疫情以来上海复演的第一场商业售票音乐会,按照上座率不超30%的规定,迎来了481位观众。
同一晚,几街之隔的上海人民大舞台热闹非常,中文版音乐剧《魔女宅急便》在这里宣告首演,这是疫情以来上海复演的第一部商业售票音乐剧,一共演出8场,每场只有300位观众。
两台商业售票演出打响了上海复演的“第一枪”,为沉寂已久的市场注入“强心剂”,助推上海演出全面复苏。
打开复演大门,这些剧院在努力
在此之前,上海已经有剧场、院团试水了观众进剧场,不过都是公益演出,而非售票演出。这些演出让虚席已久的剧场出现了久违的人气,也为剧场进一步打开大门,开放商业售票演出铺垫了信心。
上剧场是最早开放售票演出的剧场之一。6月2日晚,赖声川经典相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在此上演,全场不足200人,观众的笑声却异常热烈。接下来,上剧场将用一系列喜剧开启全新的演出季,包括改编自意大利即兴喜剧的赖声川经典《一夫二主》,以及《隐藏的宝藏》。
6月3日晚,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旗下的爆款演出——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开始在尚演谷复演。演出原本每场限入350位观众,如今每场不超过105位观众,还参考美术馆、博物馆的观演方式规划了全新动线,暂时取消了所有一对一互动环节。
在连续直播了7场音乐会后,上海交响乐团也终于开票了。6月12日-28日,上海交响乐团共有4场售票演出,包括《李沛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弦乐狂想夜》《余隆演绎理查·施特劳斯和贝多芬》《余隆演绎〈堂·吉诃德〉》,最后一场也是上交2019-20音乐季闭幕音乐会。
6月18日-19日,上海大剧院将用上海芭蕾舞团的经典版《天鹅湖》揭开复演序幕,在48只天鹅里再现“天鹅海洋”。对上海大剧院来说,选择《天鹅湖》有其特殊意义,1998年上海大剧院落成正是用了《天鹅湖》开幕。7月1日,上海歌剧院全新改版的歌剧《晨钟》也将在此登台。
同样是在6月18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将用戏曲演出掀开演出热浪。连续4天的时间里,上海昆剧团一气呵成,将连续演出《临川四梦》——《邯郸记》《紫钗记》《南柯梦记》《牡丹亭》,这也是上昆首次在上海完整献演“四梦”。
6月20日起,上海文化广场将把户外舞台作为回归的缓冲带,一个为期7周的户外演出季将充分利用绿地资源,开发周末休闲。与此同时,文化广场还将在主剧场推出“林奕华舞台作品”系列高清放映、“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以及两部自制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春之觉醒》。
6月24日-25日,观众有望走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观看上海歌舞团的看家大戏《永不消逝的电波》。7月10日-11日,舞蹈中心还将推出谢欣舞蹈剧场《九重奏》的世界首演。
5月29日,上海文化广场宣告归来
30%上座率亏本,咬着牙演下来
每个复演的剧场都因地制宜,让观众错峰入场、隔席而坐,从安检到消毒做好了一切防疫准备。
多家复演剧院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已经开售的演出,票价和以前一样,没有涨价,甚至还有不同程度的购票优惠。按照30%的上座率限流售票,对不少演出而言,实属亏本买卖。
“没有现在的30%,就不会有未来的100%。”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上海芭蕾舞团是本土院团,所以《天鹅湖》相对好操作,但依然抵不过成本,“大家有信心进剧场需要一个过程,用精品剧目引流,是非常合适的途径。”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坦诚,在30%限流的情况下,《不眠之夜》无疑是“演一场、亏一场”,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复演,是希望通过恢复剧场演出,让观众看到生活在逐步恢复正常,“在最难的时候,我们咬着牙把它演下来,也希望在演出行业整体恢复后,观众能够多来捧场。”
“现在的状况下,确实演得越多亏得越多,但我们还是要开业,因为我们是剧场,只要能开业,就要想办法开业。”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坦言,作为国有剧院,文化广场也有职责为行业做表率,有责任去推社会一把,“在30%推一把,可能50%就快了,在50%推一把,可能70%就快了。走一步才能往前进一步。”
同样,即便是30%的上座率,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也很乐意推动复演。
5月,上海交响乐团推了3场直播音乐会,前两场仅有三四位演员,最后一场增加到40多位演员,第一场试水进了20个观众,后两场又分别进了大约10%比例的观众。
对上交来说,5月的3场音乐会至关重要:一方面,上交可以借助观众进场,提前演练场地防疫措施、人员进出核查,为后续的30%上座率排摸和减轻压力;另一方面,乐队是合作的艺术,上交太久没以“大乐队”的形式同台了,演员也要逐步恢复复演的信心。
“大乐队是百来号人一起演出,演员心里有一个坎要跨过去。从室内乐小组到室内乐团,从小厅演到大厅,也是陆陆续续给演员一个适应的过程。”周平强调,“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是为6月全面恢复大乐队的演出做铺垫。”
6月18日,上海大剧院将用《天鹅湖》揭幕
国内项目支撑盘活,海外项目暂时缺席
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各家剧院最近都在不断调整节目,不断建立又不断推翻,只能小步快走,没法公布太长远的演出计划。
上海大剧院原计划7月推出刘令飞、郑云龙、阿云嘎主演的音乐剧《变身怪医》,现在也面临着很大的变数,因为主创团队里的核心成员都在海外进不来,排练都受到很大影响。
“真正要达到演出的质量和要求,主创团队和演员还是要在同一个空间里,面对面地磨戏。你不能过度依赖线上,云排练解决不了问题。”张笑丁说。
张笑丁保守地估计,年底之前,海外项目都很难进来,上海的演出市场要靠国内项目来支撑和盘活。目前,上海主要还是依赖上海本土院团在恢复,而市场要真正活起来,需要国内项目自由地、正常地走动起来。
“很多制作人都动起来了,他们也在寻找合适的合作方。”张笑丁说,上海大剧院和正在排演、正在创作的国内院团一直保持着密切沟通,当然,也和海外演出经纪机构、海外院团保持着联系,但谈的都是2021年的档期,甚至是下半年以后的档期。
剧场重启后,上剧场演出的密度很高,除了打头炮的三部喜剧,接下来还有众多大咖主演的作品。很明显,这些大咖都来自国内,比如:胡歌、谭卓主演《如梦之梦》,黄磊、何炅主演经典版《暗恋桃花源》,何炅主演《水中之书》,倪妮主演《幺幺洞捌》,郝蕾、张杰主演《曾经如是》等。
上海交响乐团主办的夏季音乐节7月下旬归来,同样加大了国内比重,主打国内班底。这也给节目策划带来新挑战,如何把每个地方乐团的特色发扬出来。
“事实上,每个乐团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曲目,上交会帮他们提前筛选,上海观众也有机会领教一些有特色的乐团、听到一些有意思的曲目。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
周平举例,今夏,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便将带着交响组曲《阿诗玛》加入夏季音乐节,乐团非常年轻,曲目非常有当地特色,“我们不是随随便便就请一个团过来了,还是要有选择。这跟我们选国际团的规律一样,都要放大他们的特色,把最好的东西呈现给上海观众。”
目前,夏季音乐节仍在按30%的上座率做准备,进场观众大量减少,线上的补充便非常重要。夏季音乐节计划所有节目开通网上直播,与此同时,纽约爱乐乐团也会在线上参与,甚至远程与上交的演奏家合作演出。
海外项目受重创进不来,一定程度上也给了国内院团更多演出空间,给了国内作品更多散发光彩的机会。
“国内现在有很多演出让观众惊喜,在一些剧评和舞评里,你都能听到惊艳的声音。”张笑丁举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话剧《德龄与慈禧》、音乐剧《变身怪医》都是很受好评的国内作品,有一些香饽饽剧场想抢还抢不到。
海外项目受重创进不来,也给费元洪带来了启发——必须加快本土原创和本土化制作的进程,这也是为什么文化广场近两年在努力推进音乐剧“孵化计划”,为未来的原创做积淀,他相信,“我们的音乐语言很有特色,我们也完全有可能在原创和中小型音乐剧上有飞跃。”
“现在的确是一个好时候,有这么一大段时间可以静下心。”张笑丁感觉到了疫情带来的一种积极变化,很多编剧或创作团队有时间沉下心做一点事情了,大家都希望在“后疫情时代”留下更好的作品,而不单单是为了凑疫情的热点而创作。
漫长的闭关期间,赖声川完成了很多他一直在计划,但始终未能完成的事情,比如,把12个剧本总共40万字翻成英文。此外,他还酝酿了两个剧本。
“这是一段适合创作的日子。等未来恢复后,我们也应该珍惜这段安静的日子。这是一段让大家心静下来,让地球休息,让上海劳累的街道也可以休息的日子。”赖声川说。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