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會圍繞仲裁結果與菲方談判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劉斐 張玉潔 王建華)非法的南海國際仲裁案將於本月12日公佈實體問題裁決結果。某些西方國家的主流輿論“單方面樂觀”認為,南海仲裁結果將會促動中菲雙邊談判,成為談判的新起點和新依據。

這些西方輿論所渲染的預測前景,無非是迫使中國就範的“另類施壓”。中國“不參與、不接受”仲裁及“不承認、不執行”仲裁結果的立場是不會改變的。

但是,中國也不會就此關閉同菲律賓政府進行雙邊談判的大門,因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一直持雙邊談判解決爭議的立場,只是這個即將橫生的國際仲裁結果絕不會是談判對象和依據。

英國《金融時報》最近刊載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的文章稱,如果北京方面接受並承認南海仲裁案的裁決,並將其作為談判的平臺,尋求明智的妥協,那就體現了政治家的風範,也有助於亞洲和平。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在上個月的香格里拉對話會期間表示,美國把南海仲裁看作中國和該地區重新致力於一個有原則的未來、重新進行外交以及降低而不是加劇緊張局勢的機會。

顯然,需要改正西方的兩個錯誤認識,即:中國一直是堅持通過談判協商解決爭端的當事方;非法的南海國際仲裁結果不會是中菲未來談判的籌碼或依據。

中國外交部6月8日發表的《關於堅持通過雙邊談判解決中國和菲律賓在南海有關爭議的聲明》強調,中菲雙邊談判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中國將繼續堅持在尊重歷史事實基礎上,根據國際法,通過雙邊談判解決與菲律賓在南海的有關爭議。

但在此表述之前仍有一個限定:在領土主權和海洋劃界問題上,中國不接受任何訴諸第三方的爭端解決方式,不接受任何強加於中國的爭端解決方案。

這一立場在外交部發言人洪磊6月29日就菲律賓南海仲裁案仲裁庭聲稱將於近期公佈所謂最終裁決發表的談話中予以重申。

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朱鋒表示,中國所強調的通過雙邊談判解決領土主權爭議的主張,是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不會被南海仲裁案的裁決結果所左右。

一些西方媒體近期頻繁宣揚一個觀點,即中國應效倣印度,依據國際仲裁結果同爭端方解決問題。

印度與孟加拉國就孟加拉灣專屬經濟區劃分產生爭議,2014年7月國際海洋法仲裁庭作出裁決,印度的大部分權利主張都未獲支持。印度政府表示承認和接受該結果。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葉強說,印孟依據仲裁結果進行新談判,前提是當事雙方均同意提交仲裁,而中國並不接受菲方所提仲裁,對裁決結果認可的前提就不存在,所以中國不可能依據仲裁結果同菲方進行談判。

菲律賓方面如果以為有了仲裁結果背書,那麼再與中國談判時就可以提高籌碼,則不僅會給中菲南海爭議再添“新堵”,還可能因裁決引發中方採取正當維權和反制措施,導致中菲關係面臨新困難、南海地區陷入紛爭升級的僵局。

菲律賓的一些有識之士對這一點心知肚明。

菲律賓大學教授艾琳·巴維耶拉指出,雙邊對話才是中菲重建互信的正確途徑,也只有通過雙邊對話和協商才能讓中國看到菲律賓的誠意。

菲律賓前常駐聯合國代表勞羅·巴哈和前外長羅薩裏奧·馬納洛都呼籲菲政府儘快與中國就南海問題展開雙邊談判。

中國一貫致力於維護南海地區和平穩定,堅定維護自身在南海的主權和相關權利,堅持通過同直接當事國友好協商談判和平解決爭議,這一政策不會改變。

自1995年8月10日中菲發表了《關於南海問題和其他領域合作的磋商聯合聲明》以來,中菲政府間一系列聯合聲明與雙邊協定均明確規定,雙方將通過雙邊談判協商解決領土和海洋權益爭議問題。

2002年11月4日,中國政府與包括菲律賓在內的東盟各國政府共同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第四條明確規定:“有關各方承諾……由直接有關的主權國家通過友好磋商和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它們的領土和管轄權爭議。”

顯然,中菲兩國已通過雙邊、多邊協議選擇通過談判方式解決爭端,並且沒有為談判設定任何期限。

然而,菲律賓方面卻自黃岩島事件以來一直拒絕與中方進行任何嚴肅的對話,遑論談判,也未與其他《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成員協商。

這表明,菲律賓聲稱其提出仲裁的理由是與中國之間的協商和談判已陷入僵局,是個明顯的謊言。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表示,菲律賓單方面提交國際仲裁的做法,違反了“約定必須遵守”的國際法基本原則。

讓人稍微舒緩氣息的是,菲律賓新政府正試圖重返雙邊談判解決南海爭議的軌道。剛剛就職的菲律賓新總統杜特爾特表示:“只要能夠通過談判達成和解,我就很高興”。

“杜特爾特新政府在推進中菲解決海上爭端問題上最值得期待的行動,就是向國際仲裁庭宣佈撤訴。”朱鋒說。

他認為,杜特爾特新政府只有弱化對仲裁結果的刻意炒作,不以裁決結果作為解決爭端的唯一依據,並積極改善雙邊關係,才能為雙方務實合作解決爭端創造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