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抗疫见闻:手机曾被“轰炸” 警报一天十多条

中国新闻网

text

韩国抗疫见闻:手机曾被“轰炸” 警报一天十多条

中新网北京4月22日电(上官云)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轨迹。如无意外,在韩中国留学生邱丽本应该在明年年初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为了完成学业,邱丽于2月20日从中国飞回韩国,几乎经历了韩国疫情从严重到缓和的整个过程。这场疫情让邱丽多少有些手忙脚乱:暂时只能上网课,也不能出门打工挣钱,经济上要靠父母支援。

她希望,随着韩国疫情放缓,能够尽快复课,自己也能顺利毕业。

以下为邱丽自述。

我是工作几年后才决定出国读书的,就读的大学在首尔,就是想给自己充充电。

今年1月,我按原定计划回国探亲。回去没几天,疫情形势严峻起来,所以在家宅了一个月。可学业还得继续,2月份我准备回韩国读书,妈妈就说带我去趟超市,买点吃的带上。

那是我回国后第一次出门。街上没什么人和车,也不知道怎么了,就是控制不住眼泪一直流。

2月20号飞韩国。两个小时的旅途,我全程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大家在飞机上都比较谨慎,没人吃飞机餐。

到达韩国仁川机场后,中国人有一个专用的入境通道,除红外测体温外,所有人要下载一个叫“自我诊断”的APP。之后每天都要在上面填写自己当天的身体状况提交,如果没有按时提交,手机会收到信息提醒,如果不配合,签证会受到影响。

抵达现场,要求填写健康表。填好后,机场工作人员会马上给健康表上的号码打电话,确认这是不是本人的号码,确保可以联系上每一个人。

资料图:3月20日,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工作人员走过机场大厅。截至当地时间20日零时,韩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达8652个。中新社记者 曾鼐 摄

我回去的时候,韩国政府要求从中国入境的人员义务隔离两周。我是在家里隔离了两周之后才出的门。

刚回韩国时,能感觉到韩国政府采取了很多防疫措施,但民众表现得相对比较佛系,会有聚餐等一些看起来比较危险的行为。

所以,我和我的中国朋友就尽量待在家里不出去。迫不得已要出门,就必须戴上口罩、护目镜、手套全副武装。这些在韩国人看来,可能有点过于夸张和谨慎。

之后因为“新天地”教会集体感染,疫情开始大规模暴发,韩国政府的防疫措施很强硬,比如“保持两米的社会安全距离”的提议、取消樱花庆典等活动。

每天,我的手机都能收到来自所在片区发的疫情相关警报信息,内容主要是确诊者的情况、行程路线等。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收到10多条。

所以在室外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大家的手机同时发出警报声,那个就表示又有疫情出现了。

首尔的饭店和一些公共场所几乎都在营业,但客流量相对之前来说已经减少了很多,虽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需要测体温,但几乎所有的公共场所都会在入口放置手消毒液,公交上也会有。

疫情之下,大家会去囤粮,但没有到超市货架都空了的程度。我在网上买一些蔬菜、水果,第二天早上会送到。

疫情最严重时,网上超市的食品刚上线,没过多久就会售空,这种情况大概持续了一周左右。那时口罩、消毒用品各种断货,许多家药店会在门口贴着没有口罩和消毒用品的标语。

这个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韩国政府规定,韩国人每人一周可以根据自己身份证出生年份后一位数字,在指定日子购买2个口罩,外国人则需要持外国人登陆证和加入韩国国民保险证才可以购买口罩。

因为国民保险这个门槛,就让很多的外国人没办法购买到口罩。但近期,韩国政府有了给居住在韩国的外国人发口罩的措施。

我回韩国时,觉得韩国疫情不严重,也没料到疫情会暴发,想多留些口罩给家里人用,只随身携带很少的口罩。听说在韩中国留学生可以申领“健康包”,便提交了在校证明申请,没多久就通过了。

“健康包”里有口罩、医用消毒巾、预防新冠肺炎知识手册等等。打开包裹的一刹那,那种“被挂念”的感动特别强烈,身后的祖国,会给你一种不管身在何处都不会被遗忘的踏实感。

邱丽收到的“健康包”。受访者供图

另外,“奋韩网”联合中国国内的一些爱心企业,开展了好几批给在韩中国人发送口罩的活动,现在还在进行,目前是第8批。

现在,在韩国只有极少数人不戴口罩,部分公共场合需要测体温,饭店几乎都不用测。

我有时候也会担心学业:原本按正常进度,我明年年初就要毕业了。

韩国的大学现在几乎都是上网课的状态,我们学校网课预计进行到5月9号,根据疫情情况和防疫要求可能会做调整。

前期,我们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关闭。图书馆上周刚刚开放,但由从前的24小时开放变成有时间段限制、分区域的部分开放,进图书馆有红外测温和人工测温。

我现在是硕士研究生第3学期,在准备论文开题和专业考试。前两个学期是一边打3份工一边读书,现在由于疫情的原因没办法工作,没有经济来源会让我不安,对家里有愧疚感。

目前,韩国每天病例增长比较少,疫情算是基本控制住了吧,所以我没有特别多焦虑的情绪,每天给家里发个视频,或语音通话,报个平安。

就希望能顺利毕业吧。(文中邱丽为化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