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財經觀察 | 製造業景氣度再創新高,中國經濟冬去春來?

亞太日報

text

文|亞太日報記者 張鐘凱

作為每個月最先發佈的經濟數據,1日發佈的中國11月官方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均上升至逾兩年高位,超出市場預期,從生產到需求到價格的各分項指數也開始回升,再次確立了經濟企穩的態勢,讓很多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國家統計局和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週四聯合公佈公佈的數據顯示,11月製造業PMI指數由10月的51.2進一步上行至51.7,創逾兩年新高;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達到54.7%,連續三個月環比上升,升幅較上月繼續擴大。作為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PMI回升顯示生產和需求轉暖,市場預期改善。

從分項數據來看,11月製造業PMI進一步上升,主要貢獻來自新出口訂單和生產指數,表明其上升主要受益於外需改善和低庫存對生產的支撐。

同時,新訂單指數維持高位,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回落明顯弱於季節性,顯示企業信心較往年有所增強。此外,在上游行業價格飆漲的帶動下,11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升創近五年半新高,這預示著11月生產者物價指數環比或將繼續大幅回升,通縮進一步緩解。

與此同時,11月製造業和非製造業PMI從業人員指數均進一步大幅好轉,其中11月非製造業PMI從業人員指數跳升至榮枯線以上,並對11月服務業PMI的顯著上升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也表明穩增長確實起到了保就業的目的。

然而,對比來看,現在難言經濟的春天已經到來。

與以大企業為主調查樣本的統計局PMI相比,同日發佈的樣本更偏重中小企業的財新製造業PMI則有所回落,從10月的51.2下跌至50.9,與此同時,官方製造業中的小型企業PMI走勢也與大中型的上漲相背離,顯示目前中國經濟企穩基礎依然不牢。

統計局數據顯示,11月大型企業PMI進一步上升至53.4,小型企業降至47.4.這種景氣度的分化在生產指數和原材料庫存指數上也有明顯體現,反映民間投資仍未有顯著回暖的跡象,而民間投資是中國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基石,民營經濟近年來每年創造了60%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80%左右的社會就業,超過50%的財政稅收。

小型企業景氣度的下降與企業的原材料價格和運輸成本上漲有關,反映原材料價格和運輸成本上漲的企業比重超過三成,為近三年的高位。近期人民幣匯率出現較大波動,進口原材料成本有所增加,近期煤炭、焦炭以及塑膠原料等產品價格上漲快,成本壓力加大。而反映運輸成本問題的企業比重連續4個月上升,11月份達到33.6%,為近年來最高值。此外,煤炭、部分化工原料、紙漿和紙板局部地區供應緊張。

除此之外,11月企業的產成品庫存顯著收縮,反映出製造業在需求擴張的狀態下“被動去庫存”。而10月工業企業利潤數據顯示,10月產成品庫存增速回升主要受益於上游行業,而中游行業庫存增速回升步伐有所放緩;下游行業庫存增速與上月持平。

上游行業的補庫存不能向下遊傳遞,且去產能背景下上游的補庫存也並不具備可持續性,因此製造業“全面補庫存”可能還很遙遠。

總體而言,11月PMI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發展勢頭,但主要受益於房地產投資滯後、基建PPP發力、企業補庫、出口改善等因素,但無論是出口改善還是基建發力,受環境和政策影響較大,涉及經濟增長內生動能的民間投資回暖和製造業全面補庫存週期的啟動都還比較遙遠,所以中國經濟的真正冬去春來,仍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作者簡介:

作者系新華社對外部經濟室記者,專注於國內宏觀、產經和代表性企業的動態及深度中英文報導。

亞太財經觀察專欄作者均為財經學者及國際問題專家,長期從事經濟、金融、國際貿易等方面的研究,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全球財經動態。

(來源: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