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甘肅省6部門制訂精準扶貧富民產業培育支持計劃實施方案,《方案》明確,到2020年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萬元。
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萬元
昨日,記者從甘肅省商務廳獲悉,省商務廳、省農牧廳、省人社廳、省林業廳、省旅游局、省扶貧辦6部門制訂出臺《關于精準扶貧富民產業培育支持計劃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預計至2017年底,甘肅省特色優勢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村比例達100%;2020年底,建成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多元富民產業體系,全面實現“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的目標,努力使貧困地區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民收入水平等主要指標達到農村小康監測目標要求。
到2017年底貧困地區農民人均收入達7000元以上
《方案》提出,至2017年底,甘肅省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將達到7000元以上,比2014年底增加2220元左右,其中特色農牧業貢獻920元左右、勞務經濟貢獻1000元左右、農村現代服務業貢獻200元左右、財產性收入貢獻100元左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農業增加值年均增幅達5.3%。到2020年底,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000元左右,比2014年底增加5200元左右,其中特色農牧業貢獻2000元左右、勞務經濟貢獻2500元左右、農村現代服務業貢獻500元左右、財產性收入貢獻200元左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以上,農業增加值年均增幅達5.5%左右。
將大力發展特色農牧業、勞務經濟、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現代服務業等富民產業,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有序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能力,以確保如期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等階段性目標。
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
將大力發展以玉米、馬鈴薯為主的旱作特色農業及以牛羊為主的草食畜牧業。促進貧困地區累計新增100萬畝全膜玉米和脫毒馬鈴薯,人均增收300元左右;同時,力爭戶均新增2頭牛或10只羊,人均增收500元左右。并提升蘋果、蔬菜、中藥材產業發展資金使用效率,促進優質林果、設施蔬菜、中藥材等優勢特色產業提質增效,人均增收120元左右。培育提升特色產品,因地制宜發展油橄欖、茶葉、花椒、核桃、百合、玫瑰、油用牡丹、甜高粱、青稞、油菜、藏中藥、小雜糧等地方性特色農產品,增強特色農產品的品質和品牌影響力。推進標準化生產,以完善標準體系建設為抓手,向貧困縣、貧困村傾斜實施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到2017年底,主要農產品標準化覆蓋率達到80%,“三品一標”農產品覆蓋9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村。
農產品加工方面,將引進培育壯大一批精深加工企業,帶動貧困村牛羊肉、中藥材、蔬菜、果品等產業的深度開發。并同步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采取以獎代補或先建后補的辦法,大力發展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改進農產品貯藏、保鮮、干燥設施和方法,降低農產品產后損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級,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同時,支持以“大眾創業”促進“萬戶增收”,扶持每個貧困村發展小微企業或工商戶,每戶啟動性貸款規模不少于5萬元,建立健全“利益捆綁、責任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到2017年底,實現貧困縣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比2014年增長40%,輻射帶動5萬貧困戶;到2020年底,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實現翻番,輻射帶動10萬貧困戶。
落實創業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
為進一步加快貧困地區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城鄉商業服務網點、民族貿易網點、農資和商品配送中心、農畜產品交易市場和農產品冷鏈等商貿流通服務體系建設資金將向貧困縣、村重點傾斜。大力推廣隴南電商扶貧經驗,在貧困地區搭建農產品“線上線下”交易平臺,擴大貧困地區農產品和特色產品的網上銷售,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擴大特色優質農產品外銷。同時,優先建設464個列入全國計劃的旅游扶貧重點村,在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藏區和特色貧困村寨扶持發展以紅色旅游、美麗鄉村游、特色名居游和休閑農業等為主的鄉村旅游業,使之成為貧困戶收入新的增長點。
此外,為提高貧困戶勞動技能水平,增加務工收入,將通過組織引導和獎勵支持等措施,鼓勵本地能人帶領貧困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并積極開展勞務信息服務,疏通就地打工渠道,力爭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均有1人能外出務工,有1人就地季節性打工。也同時鼓勵企業、種養大戶或農村致富帶頭人在貧困地區大力推廣中小型農業機械,有償提供代耕、代種、代收、代管的標準化、專業化服務,解除外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吸引“鄉賢”和能人回鄉創業,制定落實創業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創業服務體系,探索走出一條勞務培訓——勞務輸轉——返鄉創業——發展經濟的勞務產業發展新路子。
選派科技人員駐貧困地區幫扶
派駐科技特派員,2017年為每個貧困村派駐1名科技特派員,將從省、市、縣以及各鄉鎮單位選派6220名科技特派員駐貧困地區指導貧困村應用先進實用技術,并實現每村23個農業科技示范戶帶動1020個貧困戶,在每個貧困縣建成2~3個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并通過教育培訓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5萬人,實現“培育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的綜合效益。同時開展農業實用技術的普及性培訓,確保建檔立卡的每個貧困戶有1個科技明白人,并籌措資金為貧困縣農技人員、貧困村和有上網條件的貧困戶建設“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和基于無線網絡的農技推廣“云平臺”。
此外,將繼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金融制度改革,三年內完成貧困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土地流轉率達到20%以上。鼓勵金融機構開發農村金融產品,延伸到村到戶金融服務,“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程”向貧困戶全覆蓋,草食畜牧業和設施蔬菜貸款貼息、“雙聯”惠農貸款、農村婦女小額貸款、村級互助資金和金融便民服務點實現所有貧困村全覆蓋;并積極發展商業性農業保險,全面落實并逐步提高農村低保、農民養老、農村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殘疾人補助等政策標準和補助水平,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