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农牧民:我们的生活跟城里人一样

科技日报

text

王迎霞 科技日报记者 陆成宽 张景阳

蓝天白云,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终于来到了梦寐已久的大草原。

“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考察时的深情嘱托。祖国北疆的这片土地,一直是他的牵挂。

茫茫草原深处,好日子该是什么样?想象中,一碧千里,骑马放牧,天籁悠扬;蒙古包里,炊烟袅袅,奶茶飘香。

“我们过着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我们什么也不缺。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们的幸福日子。”牧民阿日斯楞的话,代表了草原儿女心声。

牧区现代化,从北欧风格装修说起

轿车砖房骏马,空调WiFi西瓜。在阿日斯楞家,我们着实吃了一惊。

这套位于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巴彦嵯岗苏木阿拉坦敖希特嘎查170平方米的砖房,北欧风格装修,家具现代考究,各种设施齐全。院里,还停着越野车、赛车和摩托车。

阿日斯楞养了65头牛、52匹马,平日,他就骑着摩托驰骋在自家2800亩的草场放牧。“比骑马感觉好,速度快。”他嘿嘿笑着。

这位30岁的年轻人喜欢“云放牧”,他在头马和头牛身上装了定位器,坐在家里通过手机就能查看马群牛群的位置。

去年他结婚了,和妻子办了一个小型家庭牧场,为游客提供民宿服务。妻子自制牛肉干等食品通过网络销售,家庭年收入能达20多万元。

“我是个孤儿,没有党的关心照顾,不可能有现在的幸福。”小两口相视而笑。

呼伦贝尔市推行牧区现代化,除了家里有无线网络,牧场安装监控系统,最值得一提的,要数“芒来模式”。

在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2019年6月,党支部书记米吉格道尔吉带着大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打破原有承包到户的生产模式,拆除自家草场网围栏,将全部草场和牲畜作价入股,抱团发展。

四季轮牧,统一经营,科学管理。

部分股东受雇于合作社,成为职业牧民;剩余劳动力则向民族奶制品加工、民族工艺品加工、草原生态旅游转移。

既保护草原生态,又发展优势特色畜牧业,还恢复传统游牧文化。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芒来嘎查实现了“多赢”。

先吃“生态饭”,再念“牛文章”“文旅经”

54岁的护林员白吉林白乙拉,和妻子孟兰站在新房前,笑得合不拢嘴。

进入兴安盟,丘陵山地草原森林,满目苍翠。然而在大兴安岭南麓的科右中旗,却有着极不和谐的盐碱荒滩。

这里是内蒙古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生态环境脆弱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

白吉林白乙拉的家,就在巴彦芒哈苏木哈图布其嘎查。全家五口人,母亲患病,两个孩子上学,一度因学致贫。

2018年,中宣部动员机关干部捐款100万元用于科右中旗造林治沙,在哈图布其嘎查栽植沙棘苗木1500亩共7万株。白吉林白乙拉成了一名生态护林员,每年有1万元工资。

在中宣部等单位的帮扶下,科右中旗理清发展思路,不仅走出一条绿意盈盈的发展新路,更在去年4月一举甩掉了国家级贫困旗的穷帽子。

白吉林白乙拉利用扶贫补贴养了10头肉牛,种了75亩地,孟兰也在政府的培训下成为蒙古刺绣职业“绣娘”。如今,孩子们都已大学毕业,他家搬迁到了80平方米的新居,全家一年能有七八万元收入,顺利脱贫。

有了好生态,才有好发展。

绿色,正成为科右中旗和兴安盟最具活力的底色。

家有一小院,城里给套楼房都不换

“以前看城里人住楼房,特别羡慕,现在不了。上儿子那回来,感觉还是当一个农民好!吃菜用水各方面都不花钱,你看我这院儿多大?城里的别墅你能买得起呢?”

姜玉珍的话,把我们都逗笑了。

她住在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东七家子村。

家里40亩地,其中7亩沙果树位于镇上万亩果品经济林立体种植示范基地,去年开始有收益,林间间作辣椒。这是开鲁县近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的代表。

姜玉珍两口子说起现在的生活,笑不拢嘴。

除了经济林,姜玉珍还有一畦菜园,种绿豆玉米,养鸡养鸭,每年有7万多元收入。老两口现居的4间瓦房建于2016年,做饭有燃气,供暖有地热,洗澡有太阳能。

老工业基地发挥资源禀赋,山海林田让日子甜起来

在内蒙古自治区,许许多多像阿日斯楞、白吉林白乙拉、姜玉珍一样的农牧民,都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希望更多人能够到草原做客,亲眼看一看这里的发展变化!

来源:科技日报(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