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需要补齐医院“缺氧”的短板

新京报网

text

据新京报报道,2月7日,在湖北省新冠肺炎防疫工作第17次新闻发布会上,武汉肺科医院院长彭鹏表示,目前医院的用氧量达到日常用量峰值10倍以上,氧气的供应已经无法继续增加。武汉市多家收治医院都表示面临“缺氧”困境,氧气最紧张的时候,只能优先保障重症监护室的重症病人。

近段时间,民众对于血氧饱和度这个概念已不再陌生,它作为衡量新冠肺炎患者病情的一个重要指标,屡屡被专家所提及。从专业的角度看,血氧饱和度下降到一定程度,病情就会变得凶险。而影响血氧饱和度的因素,有呼吸道通畅情况、心肺功能、氧气浓度等。新冠肺炎患者的肺功能较差,若不能吸氧或所吸氧气的浓度不足,对病情好转十分不利。

作为呼吸科疾病,新冠肺炎患者吸氧率很高,但产能短期内难以提升,这是导致武汉市多家医院“缺氧”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重症率和死亡率上升,更应该重视的是,很多患者在多家医院之间辗转吸氧,会增加疫情传播风险。

而相比口罩等抗疫防护物资,不仅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普通民众也广泛使用,防护镜、防护服等抗疫物资穿在身上,是否紧缺,可以直观地发现。这些抗疫物资容易受到社会的关注,外地支援武汉、企业组织防疫物资生产,也普遍都针对这些物资。

但当医用氧气缺乏时,知情者是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和患者,前者工作忙碌,后者被病魔折腾,无暇就“缺氧”现状对外发声。也因为其使用范围较小,而紧缺抗疫物资较多,导致一些声音被掩盖,难以得到外界的帮助,而这也是抗击疫情需要补齐的一块短板。

与口罩、防护服等抗疫物资相比,医用氧气的生产与供应其实要相对容易一些,至少与其他物资相比,制作氧气的原材料比较容易获得。此外,各地医用氧气的使用量很大,在确保其他患者的治疗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适当抬高输氧的标准,可以节约出不少医用氧气。通过增产和节用,医用氧气紧缺现象有望得以缓解。

但也要看到,医用氧气紧缺除了氧气本身紧缺外,更多体现在其他相关物资的紧缺,比如氧气瓶、液氧储罐、专用运输车辆等。

当前在武汉,由于运力紧张和相关物资周转不过来,有时医院氧气用完,但供应商派不出车去拉空瓶。这就意味着,仅仅生产出足够的医用氧气还远远不够,其他相关物资紧缺现象也要同时得到缓解;并且,医用氧气紧缺不仅仅是一个生产问题,还是一个管理问题,需要做好统筹协调。

此外,医用氧气仓储与运输的要求都很高,这就注定了,医用氧气不能像口罩等物资一样由民众捐助,而是应该由专业机构来承担。因此,各地在支援武汉等重点疫区时,不能仅仅根据社会呼声来提供物资保障,应该着重考虑医用氧气的特殊性,迅速将其列入优先供应的紧缺物资名单当中。

□罗志华(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