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汶海巨日升油田爭議雲霧漸散

Asia Times

text

2月25日,東帝汶與澳洲在吉隆坡常設仲裁法院(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簽署了一項共享海上油田收益的協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爭議。亞洲時報(

ATimes.com

)報導

雙方計劃在3月6日紐約舉行的會面中正式簽署協議文件。過去數十年,兩國不斷爭奪帝汶海域油田的控制權,其中主要的巨日升油田(Greater Sunrise)帶來的收益高達300億至450億美元。

去年9月,雙方簽署了一項劃定永久海上邊界線的新條約。數十年以來,東帝汶不滿印尼於上世紀80年代在該實行殖民統治時讓澳洲獲得了更多的領土。

東帝汶2002年脫離印尼獨立,結束了長達20年的殖民統治。


雖然東帝汶與澳洲的分歧有所緩和,但關於在何地開採油氣資源等相關事宜的談判卻進展緩慢,沒有太多人認為開採工作能在未來數年內開展。

一直以來,東帝汶表示希望在其南部設立加工設施,從而可以將巨日升液化天然氣項目開採的天然氣在國內進行加工。這個項目是該國Tasi Mane石油走廊項目的一部分。

作為東南亞最貧困的國家,東帝汶歷屆政府聲稱,這樣可以大幅提振本國經濟。

澳洲迪肯大學( Deakin University)國際政治學教授Damien Kingsbury認為,在理想狀況下,在岸天然氣加工廠會帶來相關服務產業的發展,並帶動重要的技術轉移至東帝汶。

然而,他指出現時的問題是「沒有人想建這個在岸加工廠」。事實上,除了東帝汶以外,參與巨日升油田合資項目的各方均認為這個想法並不可行。

他們認為,輸氣管道需要橫跨帝汶海槽後才能將海上氣田與岸上的加工廠連接起來,這樣的做法太危險。

即使找到解決辦法,資金匱乏的東帝汶亦需要投入大筆的資金。Kingsbury說:「一旦這個項目因任何原因未能達到預期效果,留給東帝汶的將是一個代價昂貴的失敗教訓。」


相比之下,巨日升油田項目的大部分合作夥伴認為,在澳洲的達爾文液化天然氣廠(Darwin LNG Project)進行加工或在帝汶海上建造移動加工廠,將更為便利。該項目的參與方包括伍德賽德石油公司(Woodside Petroleum)、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以及大阪瓦斯(Osaka Gas)。

根據最新簽署的協議, 東帝汶將享有在岸天然氣加工廠收益的70%,而澳洲則享有30%。若雙方在海上加工廠,收益分配則是80%、20%。

根據兩國在2006年簽署的《帝汶海特定海上安排條約》,東帝汶獲得與澳洲對等的收入。相比之下,東帝汶在更早之前的協議中僅獲得18%的收入。

按巨日升油田可帶來高達450億美元的收益估計,10%的額外收益約為40億美元,相當於東帝汶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倍以上。

此外,設立海上加工廠可以將氣田開發的日程提前,這意味著東帝汶可更早獲得收入。有人認為,這些誘因將使東帝汶考慮放棄建立在岸加工廠的想法。

撰文:評論員David Hutt

原文:

http://www.atimes.com/article/clouds-part-greater-sunrise-gas-fields/

更多:http://www.atimes.com/

相片:AFP/Candido A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