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资料图) 刘占昆 摄
(中国减贫故事)赣南山民“出山”拔“穷根”“搬”入新生活
中新社江西赣州9月22日电 题:赣南山民“出山”拔“穷根”“搬”入新生活
作者 吴鹏泉
“以前做梦都想搬出来,但实在太难了,现在赶上好时候啦!”在罗霄山脉深山里生活了数十年,现年47岁的杨流生携家带口如愿“出山”,住进集中统一修建的宽敞亮堂楼房。
杨流生的老家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仓前村上鸡笼山组,那是该镇最偏远的山村之一。“前几年进村的路连自行车都上不去,大家平时出门都不容易,更别提外出看病或上学了。”说起边远山区的贫苦,杨流生仍记忆犹新。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是当地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建有移民扶贫安置房36栋1193套,现已有1100户4174人入住,大多是深山库区移民和贫困户。(于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早年,腿脚有些不便的杨流生离开仓前村前往广东东莞务工。2007年在儿子上六年级时,杨流生夫妻俩回到于都,在县城租了间房子陪读。搬出深山在县城买房,是杨流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拥有超百万人口的江西于都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采取“三级”梯度安置,以县城工业园区和乡镇安置为主,中心村安置为辅,实施深山区整体移民搬迁扶贫“进城进园”。
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是当地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小区,建有移民扶贫安置房36栋1193套,现已有1100户4174人入住,大多是深山库区移民和贫困户。
图为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于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杨流生一家2016年住进了思源社区110平方米的三房两厅,圆了“安居梦”。“在老家时,一家人挤在三间土坯房里,屋子里只有床、桌子等一些简单家具。”如今,杨流生夫妻俩靠接订单制衣年收入超6万元(人民币,下同),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房屋窗明几净、家电一应俱全……一走进思源社区内的新家,40岁的康冬香脸上堆满笑容。几年前,康冬香一家7口还住在山高坡陡的于都县银坑镇周庆村,出行很是不便。
“从村里去镇上赶集,要走两个来小时。”老家的偏远,康冬香深有感触。在她看来,生活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里,搬才是最好的“出路”。
图为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贡江镇思源社区。(于都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7年,得益于当地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康冬香一家搬出了祖辈居住的深山,住进了思源社区里的新房。“现在的新家环境优美,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很方便,有个病痛在小区门口就能治。”
思源社区党支部书记孙菊英介绍说,该社区规划建设了幼儿园、卫生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便民商店、文化娱乐休闲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移民安置户就学、就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搬进这里后,康冬香就再没外出务工了,而是在附近一家幼儿园从事保育员工作。“我每个月可以挣2000来元,工资虽然不高,但能照顾孩子。”
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易地扶贫搬迁对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起到关键作用。如何让搬迁贫困民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中国各地扶贫工作的一道必答题。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江西通过多元发展后续帮扶产业和完善安置社区管理服务方式,帮助搬迁贫困户发展产业、融入社区、实现就业。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江西易地扶贫搬迁3.5万户13.47万人;截至今年6月底,该省易地搬迁贫困户有6.1万人务工就业、2.13万人发展种养产业。
在江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涂龙峰看来,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种重建社会经济生活的扶贫模式,优化改善了边远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能有效改变贫困亚文化形成的社会环境,进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生成机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