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之广州 怀圣寺及光塔

亚太日报

text

【亚太日报】怀圣寺与光塔位于今光塔路北侧,为唐宋时期广州城西“番坊”内的标志性建筑,寺塔合一,是唐宋以来到广州贸易及定居的阿拉伯商人最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怀圣寺在主轴线上依次建有三道门,看月楼,礼拜殿和藏经阁,还有回廊和碑亭;光塔在寺内西南角。

光塔——中国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塔。

位于怀圣寺内,又名怀圣塔,也是为了纪念“至圣”穆罕默德而建。关于光塔之得名,有以下三说:一说以为该塔表面光滑;一说以为来源于阿拉伯语“那麦尔”之译意,“那麦尔"系从阿拉伯语“那尔”(意为光亮)派生而得,由是得名光塔;一说以为阿拉伯人在宗教礼拜仪式时,常于塔顶呼唤教徒前来,阿拉伯语的呼唤词音译为“邦克”。“邦”与“光”乃一音之转,故称光塔。第三说较为可信。在伊斯兰清真寺中修筑邦克塔,是古已有之的事,按邦塔亦称“宣礼塔”,作用在于呼报、招集邻近穆斯林进行每天5次的礼拜。早在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瓦里德一世(705一715)时,叙利亚已建立。所以,怀圣塔是阿拉伯人的“宣礼塔”,是宗教场所,作用类似于道教宫观的钟鼓楼(佛教也有)。由此,法国人阿·韦希尔的《中国最古老的伊斯兰教遗迹——广州怀圣寺》指出:“光塔是我们在中国见到的唯一与西方相似的宣礼塔。”

图为光塔顶部平台

图为光塔内螺旋梯及采光孔

光塔呈圆柱形,青砖砌筑,外表以蚬壳灰批荡,洁白光滑,无层级,高36.3米,塔底直径7.5米,向上渐有收分,南北小拱门内各有一砖砌梯级,分别为158级、154级,可互不相交地盘旋而上,直达塔顶。塔壁开有长方形小孔以采光通风。塔顶为一平台,平台正中又立一圆柱形小塔,塔有小门可拾螺旋梯级而上,共14级而止。塔顶原立一只金鸡,可随风旋转以示风向;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飓风吹堕金鸡,即送京贮内库,代以铜鸡;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易以铜葫芦;清康熙八年(1669)又为飓风所堕。民国二十三年(1934)重修时改为火焰形尖顶。据1959年8月广州市建筑设计院测量,光塔向西倾斜53°,轴心距11.5米,系地基不稳所致,也有人相信系修建光塔时有意向西倾以示向西朝圣之意。

根据历史记载,光塔在古代除了“宣礼”外,又兼有导航灯塔与气象观测站的职能。光塔屹立于珠江古航道北岸,与伊斯兰教在广州的另一圣迹怀圣寺毗邻相连,构成一组蜚声中外的宗教景观,不仅是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达的标志,也是中国与阿拉伯悠久绵长友谊的象征。而创修光塔的技术,更是古代中阿文化交流的见证。据文献记载,光塔之建,从选址设点到备料施工,均是“番人所建”,但又就地取材地使用中国技术。已故广州伊斯兰钕阿訇熊振宗在《怀圣寺与光塔在文化上的贡献》一文说,留至今仍有文献价值的光塔在广州值得我们钦佩。广州濒海,边多产蚌螺,宛氏就地取材,搜集蚌壳和螺壳,经过一番研工夫,加以糯米质,渗得调和,做成筑塔原料”,光塔外表的蚬壳灰批荡正是熊振宗阿訇此言的明证。因此,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所立《重建怀圣塔寺之记》碑说:“千年之间,寺之废兴,.不知凡几,而此塔则岿然独存,固其形势峻峭,风火所不锥侵,而创造者工力之精坚深远,固非后世得而及也。”此语既是对修塔“番人”的高度赞扬,从中也可见证当时中阿科技文化之交流。光塔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塔,比叙利亚的翁米亚王朝遗留下来的古塔要早80年。鉴于光塔在各方面的重大价值,在1962年7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座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以无声的傲然矗立见证了昔时的光荣。

番坊

随着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到广州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在今天广州的光孝寺附近出现了蕃坊。蕃坊,是中国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侨民在华的聚居区,因当时来华的阿拉伯(大食)、波斯商贾被称作“蕃商”、“蕃客”而得名,又作“番坊”、“蕃巷”。蕃坊的雏形应在唐朝开元之前就已出现。早在南朝萧梁时期,南海诸国商人就“久停广州,往来求利”。久而久之,广州就聚集了为数众多的外国侨民,形成了“与夷人杂处”,“与海中蕃夷、四方商贾杂居”的国际化特色。坊内有清真寺、养育院、市场、公共墓地等设置。宋末元初广州港衰落下去,广州的蕃坊也萧条了。广州蕃坊旧址早已不存在,但是,作为宋代中国的“洋人街”,它所见证的万国来广,所代表的广州海外贸易繁荣,即便纸上读来,依旧令人心驰神往。

(摘自顾涧清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广东省委宣传部唐宋广州“洋人街”——蕃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