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8日電特稿:到中國體驗“不同尋常”的改變
新華社記者
一次探訪東方國度的好奇之旅,讓許多人的人生就此改變,因為他們來到了中國。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人收穫了愛情,有人收穫了事業,還有更多人收穫了見識、朋友、機會……從此,他們與這個魅力十足的國度結下了不解之緣。
濃濃的中國情結讓不少有赴華留學經歷的外國人回國後自願成為雙邊文化交流的使者,一磚一瓦地搭建著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
(小標題)體驗“不同尋常”的改變
很多外國留學生對中國的興趣,都源自一種好奇,兩年前紅遍網絡的美國“薯條哥”就是如此。他叫陸傑森,2012年畢業後在南京學了一年中文,那段時間在國內網際網路上一張美國小夥陪乞討老奶奶吃薯條的照片被瘋狂轉載,讓陸傑森成為紅遍中國的“洋學生”。
在談到為什么會到中國學習時,陸傑森告訴新華社記者:“我和很多去過中國的人聊天有一個感受,那就是他們在中國學習和體驗到了很多東西,並且他們自身也發生了明顯改變,這一點在去其他國家朋友的身上並不典型。”正是出於對中國的好奇,以及渴望有一天能到中國體驗“不同尋常”的改變,“薯條哥”選擇來到中國,並在網際網路上得到了意料之外的收穫。
沒來中國前,不少“老外”對中國的印象或許還停留在漫畫中那條噴火的紅色惡龍階段,但即便如此,也不妨礙他們抱著對中文、對中國的興趣,來到這片東方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通過親身經歷,真正認識中國、愛上中國。
給自己取名“金江”的澳大利亞人勞裏·皮爾斯與中國的緣分就源自一次畢業旅行。可能是哥哥在中國山東教英文的原因,2002年高中畢業後,金江放棄去歐洲旅遊的想法,決定到山東淄博走一走。當時連一句中文都不會說的他,僅僅夾著一本漢語學習手冊就踏上了這片完全陌生的土地。當他第一次到北京旅遊、看到天安門廣場時,他說他感到了“神聖”。北京的大氣和文化氛圍深深吸引了金江,他與北京的緣分也從那一刻悄然開始。
如今,擔任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中國戰略發展部主任的金江已有過兩次赴華留學經歷,並因此成了不折不扣的“中國通”。金江現在喜歡看《雍正王朝》,喜歡聽鄧麗君的歌,喜歡品茶,喜歡讀毛澤東詩詞。照他的未婚妻、一個典型北京大妞的話說:“我一直沒把金江當外國人看,他比我還要了解中國。”
有意思的是,很多外國留學生來華後的一大收穫竟是中餐。俄羅斯姑娘阿納斯塔西婭·特羅申娜自稱中餐的“重度愛好者”,愛吃魚香茄子、糖醋裏脊、甚至臭豆腐的她說中國菜是自己有生以來的最重大的發現之一,“我很樂意一輩子都吃中國菜”。土生土長的倫敦人里昂·芬斯特到中國後不久,堅持多年的素食習慣也“毀於一旦”,因為“實在太美味了,無法抵擋”。在重慶生活時,大大小小的火鍋店、街邊的麻辣燙,都是芬斯特的最愛。
(小標題)“崔健挑中的女孩錯不了”
與前面幾人相比,美國小夥尼爾跟中國的緣分更為傳奇。2000年大學畢業後,尼爾參加學校的短期交流項目,項目結束後,他沒回美國,而是又爭取了一個在中國實習的機會——到河北大學教英文。
尼爾至今仍懷念他在保定一年多的生活,也是在那裏,他結識了現在的妻子李檀。搖滾樂讓兩個年輕人成為好友,中國的搖滾巨星崔健還無意中給他當了一回月下老人。
說起當時的情形,尼爾依然忍俊不禁:“那一次我們兩個人去一個搖滾樂酒吧看崔健的演唱會,李檀被現場選中上臺表演,看到臺上的她,我覺得自己一下子就墜入了愛河,我想,能被崔健挑中的女孩一定錯不了,哈哈……”
實習結束後,尼爾曾暫別心愛的姑娘回到美國。但僅僅兩年,他就決定返回中國。來到北京後,尼爾再次和心愛的姑娘走到一起。幾經週折,2006年,兩個年輕人終於喜結連理,因搖滾而生的愛情由此結出一段美滿姻緣。
現在,尼爾與李檀和父母一起在芝加哥定居。尼爾返回美國的那一年正值金融危機暴發,但憑藉在中國的學習和工作背景,他不費吹灰之力就鎖定了在德勤的商務管理諮詢經理一職。
同樣因結緣中國而在事業上取得突破的還有韓國的崔珍皎。珍皎和妹妹珍弘自小隨父母在中國長大,直至念完高中才回到韓國。姐妹倆不僅能說一口流利漢語,琴棋書畫更是樣樣精通。
見到記者時,畢業於首爾大學食品營養係的珍皎剛被三星錄取,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因為進入三星這樣的大企業工作幾乎是所有韓國大學生的夢想。
用珍皎的話說,經歷三星嚴苛的招聘考試時,她“比高考還緊張”。“流利的漢語和在中國的求學經歷是我應聘時的最大優勢,”珍皎說。當被問到具體項目如何在中國市場推廣時,珍皎以在中國的實際經歷因地制宜地給出相應策劃案,讓面試官很吃驚也很滿意。
事實上,隨著中韓經貿等各領域交往日益密切,出於開拓中國市場業務的需求,越來越多的韓國公司把漢語能力納入考核應聘者能力的範疇內。他們也往往對會漢語和有求學中國經歷的應聘者表現出濃厚興趣。
“當年把我們姐妹倆帶到中國是爸爸媽媽最明智的舉動了,就好像為我們安上了一對夢想的翅膀,”珍皎說,“這讓我們收穫比一般人更多的東西:見識、朋友、機會……”
(小標題)讓更多人認識中國
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或多或少浸染了中國文化的外國學子們,他們似乎也在用自身行動踐行著這一中國先賢的理念。離開中國回到各自國家後,他們與中國的情緣依然在延續。
金江經常穿梭於南北半球,最近的一次出差,他20天內在中國跑了12座城市。即便再累,他也覺得很值得、很有意義。金江說,促進中澳友好將是他一生的事業。
在美國,“薯條哥”陸傑森現在是家鄉千橡市一名高中老師,講授中國語言文化和數學兩門課程。課堂上,陸傑森經常與學生們分享在中國的所見所聞。
“中國春節時,我給學生們放過一個講中國人千里迢迢回家過春節的視頻,他們看得非常入神。我們一起討論了片中的每一個細節。之後他們便理解了春節闔家團圓對中國人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中國人牢固的親情紐帶,”陸傑森說,“這就是所謂的‘讓文化自己說話’。”
陸傑森說:“我現在努力讓我的學生們體會到中國語言和文化的魅力,幫助他們愛上中文。”
在英國,因為中餐把飲食習慣都改了的倫敦人芬斯特明年將再次赴華深造。大學畢業後在中國待過三年的芬斯特留著稍顯隨意的絡腮鬍,但一談起他的專業建築設計,小夥十分認真:“中國的古建築中充滿智慧,給了我很多啟發。”
在中國的三年裏,芬斯特一有時間就到各地遊覽,欣賞最具東方特色的建築,並潛心學習其中蘊藏的中國文化。他說,在中國看到的那些建築激發了他將東西方建築藝術相融合的想法,這就是他未來要走的路。
“中國城市的現代建築越來越多,人們總覺得中國在向西方現代建築學習,但我認為這是個相互學習、相互融合的過程,”芬斯特說,西方建築也有許多可向中國學習的地方,二者可相互借鑒、相互影響。
談及未來,芬斯特“雄心勃勃”:他打算完成學業後自己開家建築設計公司,不只為中國和英國設計獨具特色的建築,也為兩國民間交流搭建起一座橋梁。
中國教育部數據顯示,2013年共有來自20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6萬名外國留學生在全國各地746所教育教學機構中學習。這其中,不知能有多少外國留學生會從中國帶走足以改變命運的收穫,並從此投身到促進中外友好的畢生事業中。我們也期待著未來能有更多外國學子來到中國、了解中國,並致力於幫助更多人認識真正的中國。(完)(執筆記者:海洋;參與記者:張超群、趙小娜、劉石磊、張青、曹妍、邵莉、狄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