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出口“拐點期”倒逼企業轉型升級

APD NEWS

text

(浙江省溫嶺市一家氣動工具廠的工人在製造出口的氣動工具零件)

“我做了20多年毛巾,沒有看到過這種慘狀。訂單量比2008年差50%,訂單普遍壓價15%。企業本來利潤就不到5%,絲毫沒有自己的話語權,只能儘量少虧損!由於只有不足三成的開工率,廣東東莞市興業針織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廖石文一臉無奈。

東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中國外貿出口的基地。然而,歐美市場的萎縮,使這裡昔日的製造業繁華仿佛已經淡去。在東莞,像興業針織這樣一家年出口額1500萬美元的小企業,一天不開工就會虧損約3萬元。“去年,我去泰國看到,工人一個月工資只有300多元。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在喪失,加工製造業不轉型的,就是死路一條。廖石文預計,如果出口形勢沒有好轉,今年當地1/3的毛紡織企業要倒閉。

據廣東省外經貿廳介紹,由於成本的原因,相當部分傳統優勢產品的出口訂單轉移到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取代中國成為耐克鞋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耐克鞋在東莞最大的代工企業東莞裕元鞋廠去年出口下降超過17%。而且,在當年東莞市557家關停外資企業中,微小企業佔了96%。

2011年,廣東省出口5319.4億美元,增長17.4%。2012年,廣東省提出貨物出口預期增長只有7%。廣東省外經貿廳副廳長鄭建榮說:“廣東經過30年的發展,高速增長已成為過去,平穩持續增長將成為常態化。而外貿出口當前已進入從數量擴張到品質提升的拐點成為業內共識。

廣東外貿的變化在江蘇、浙江、山東等沿海發達省份同樣存在。浙江省商務廳對外貿易處處長郭心亮說,現在企業最大問題是利潤下滑非常厲害。3個月內的出口訂單約佔60%,企業硬著頭皮在做很大程度上是保市場、保就業。很顯然,外貿出口的黃金期沒有了,拐點出現了。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一次行業洗牌的機遇。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後,許多企業對此認識深刻。但也有人擔心,中國經濟再次錯失自身轉型升級的機遇,在政府的再一次“救市下進行新一輪的產能擴張。

浙江飛力五金彈簧有限公司總經理顧立飛說:“企業只要搞研發、降成本,市場總會有的。現在,有些地方政府在制訂產業目標時不切實際,提出一個工業園區幾年內要達到100億元的銷售目標,但這些銷量的背後需要多少土地、勞動力和資金支撐?攤子好鋪,但轉起來可不那麼容易。

這種憂慮在山東等地的企業界也普遍存在。山東萬達寶通輪胎公司總經理姚新軍說:“今年國家出臺市場準入政策,抬高了門檻,但仍有輪胎項目不斷上馬。國家應當強化產業政策執行力度,減緩產能過剩局面。

作為全球最大色織布生產企業負責人,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子斌也認為,如果政府方面過度保護落後,會使得規模小、檔次低、能源消耗大、污染嚴重的企業治理起來難度加大,從而破壞產業升級的進程。2008年金融危機時,中國已錯過一次轉方式、調結構的機遇。中國最大問題是產能嚴重過剩,重復建設。在一段時間內,要敢於承受因調整引起的陣痛。

當前,外貿出口形勢的惡化已在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董小麟說,長期以低工資來雇人的發展模式行不通了。加上人民幣升值等問題交織在一起,迫使中國的低端產品只能走出去,或者做技術難度更高、附加值更高的產品。近些年來,中國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發展很快,技工技師都在增加,有條件進行轉型升級,由加工貿易向服務貿易轉變。

儘管品牌建設道路漫漫,但部分行業優勢企業已邁出步伐。在廣東花都區獅嶺國際皮革皮具城,廣州錦淋皮具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偉並不為眼前的招工難而憂愁,這家幾百人的小企業在做出口貼牌同時,已在國內市場經營自有品牌SEARCHBAG。他說:“我想做中國的香奈爾,現在用外單養內單,把賺的錢投入品牌建設。

對中國外貿出口企業來說,傳統市場份額不能隨意丟掉。中國外貿出口60%以上仍在歐美等傳統市場,短期內新興市場無法替代。“歐美發達國家對商品的品質非常挑剔,但有著比較成熟的市場信用,我們絲毫不能放鬆對傳統市場的深耕與堅守。如果沒有過硬的產品品質,新興市場未來發展也值得擔憂。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張漢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