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G20答問 解疑中國經濟

亚太日报

text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中)15日在澳大利亞布裏斯班G20峰會上召開新聞發布會時接受記者提問,亞太日報記者李夢歌攝。

【亞太日報特派記者宋聃趙小娜發自布裏斯班】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15日在澳大利亞布裏斯班G20峰會上召開新聞發布會時接受記者提問,就各界關注的中國經濟在全球、G20框架內的作用,中澳自貿談判進展、中國經濟狀況等問題答記者問,以下為問答要點實錄。

問:有消息說中國將成為2016年G20峰會主辦國,如果是這樣,屆時峰會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朱:習近平主席剛剛在北京成功地主持了APEC會議,在過去一周,世界焦聚北京,焦聚APEC,應該說,APEC會議的成果對本次G20峰會起到了一個政策的引領作用。我們非常高興,APEC會議議題和本次G20峰會議題有很多共同點。特別是在促進經濟增長,加強金融監管和發展基礎設施方面。

在全球經濟治理方面,特別是面對著全球經濟目前下行的壓力增大,在全球複蘇表現除了極其脆弱和不平衡的這種特別挑戰下,我們希望全球所有經濟體,特別是G20經濟體,能夠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加強在金融監管方面的配合,加強在治理結構改革方面的共同努力。

G20是全球最重要的經濟論壇,我們認為它的討論應該集中在經濟、財經問題上。

在長期的G20目標方面,一個強勁的、平衡的、可持續經濟增長應該是G20各國的共識。坦率而言,目前全球經濟盡管緩慢複蘇,但這種複蘇的速度過慢而且不平衡,在一些國家的就業和需求方面實際上仍然低於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前的水平,這種情況是必須加以克服的。在金融監管領域我們確實要推進一些重要的金融政策協調,制定可行的有效的監管決策的建議,供各個國家的金融監管當局作為參照,制定各國的金融監管政策。

問:中澳自貿協議談判的進展如何?

朱:中國和澳大利亞的經濟高度互補,兩國都是亞太地區的重要經濟體。兩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對於各自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持作用。中國高度重視同澳大利亞發展全面的經濟關系。在G20峰會之後,習近平主席將對澳大利亞進行國事訪問,我們相信這一重要訪問將全面提升中澳的經濟合作關系。我可以確認中澳就雙邊的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正在緊張地、積極地進行。我們都期待著,在習主席對澳大利亞進行國事訪問期間,能夠同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共同見證這一對兩國經濟關系有非常重要意義的協議的簽署。

問:中澳自貿協定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是澳大利亞的服務產業,尤其是金融服務對中國市場的准入問題,澳大利亞金融服務公司如何進入中國市場,服務於中國經濟發展,目前存在的障礙是什麼?

朱:我想,中澳經濟確實是高度互補的。中澳兩國過去都從密切的經貿合作中得到了很大的收益,在這個基礎上,中澳兩國人民支持發展更加緊密的中澳經濟關系。至於你問到的具體問題,首先澳方把礦產業、農業作為非常優先的政策要求,因為澳方在這兩個領域澳方確實有著巨大的比較優勢。

至於金融領域的合作,雙方也存在著巨大的機遇。中國的金融市場更加開放,而且中國的上海自貿區在金融開放方面對所有國家是一視同仁的。在中國和美國方面,我們正在以准入權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為基礎進行重要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談判,而清單是談判的關鍵點所在。我想,隨著談判的深入推進,中美兩國經濟將更加融合,而達成協議的影響也會超出中美兩國的範疇。

問:你在談及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相關問題時,給我一個感覺是中國要應對氣候變化,經濟速度就勢必會放緩,是不是這樣?

朱:現在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檔期和經濟結構的陣痛期,以及前期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的消化期。不久前在APEC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對中國的經濟政策的走勢做了全面的、系統的闡述,學習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有三點特別重要:第一點,中國經濟進入了一種“新常態,體現在經濟的增速是一種較高的速度,而不是一種超高的速度,我們要在正常的發展基礎上保持一個較高水平的經濟增長速度,要考慮到我們的環境承載能力和能源的支持能力。

現在的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同十幾年前大不相同,2013年中國新增經濟的增長規模相當於1994年的中國的經濟總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測算,2014年全球經濟增長3.3%,中國經濟增長7.4%,美國經濟增長2.2%。中國經濟2014年的新增經濟規模是6794億美元,美國經濟新增經濟規模是3695億美元。據此測算,2014年中國新增經濟增長對全球新增經濟增長規模的貢獻率是27.8%,美國是15.3%,中美兩國成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我們希望歐洲日本和所有的國家經濟能夠恢複較快的增長,大家能夠共同實現全球經濟強勁可持續增長的G20的政策目標。在“新常態下,習近平主席強調的第二點是要深化經濟結構改革,要簡化審批程序,克服官僚主義,通過這些改革的措施,煥發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第三,中國要改變過去由要素驅動的增長為由創新驅動的增長,在創新上下大功夫,使中國經濟結構更加合理,使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更有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