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觀察 | 舊敵變新友:美越爲何越走越近

亞太日報

text

5月23日,在越南首都河內,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前左一)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前左二)共同檢閱三軍儀仗隊。亞太日報記者闫建華攝

**文 | 亞太日報特約評論員黃日涵 **

本月2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結束了對越南的訪問。其間,他宣布美國將全面解除對越的武器禁售令。

在越南胡志明市的統一宮,每一位講解員都會將美國總統曾經到訪的景點作濃墨重彩的講述,對美國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1995年美越關系正常化以來,克林頓、小布什都曾到訪越南。2015年是美越兩國建交20周年,也是越戰結束40周年,同年7月,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對美國進行了5天的訪問,美越關系可謂熱絡。

如果從時間選擇來說,去年是奧巴馬訪問越南的絕佳時機,爲何一直拖到了現在?一方面,說明越南在美國的戰略排位中是可以往後“放一放”的;另一方面又說明越南是“不可或缺”必須在卸任前來一趟的。

2000年11月,克林頓成爲越戰後首位訪越的美國總統。資料圖

毋庸諱言,進入21世紀以來,美越雙方的高層互動非常頻繁,對于兩個曾經刀兵相見20年的對手來說,能夠坐在一起談笑風生,除了國家利益,沒有更好的解釋。越南選擇美國作爲合作夥伴,接受這個來自昔日敵人抛來的橄榄枝,無外乎基于兩個層面的考慮。

首先是爲滿足國內經濟發展的需求。1991年越南實行革新開放,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在越南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俄羅斯由于國內的經濟困局,缺席了越南的發展機遇。爲了獲得更多的增長機遇,越南選擇與美國走近。1995年克林頓宣布美越關系正常化以來,雙邊貿易額大幅增長,2000年美越雙方簽訂了雙邊自貿協定。近幾年來,美越兩國貿易連續以20%的速度增長。

其次是爲制衡中國在南海的影響力。對于美越兩國而言,選擇在軍事上加強合作,可以說“一拍即合”。在南海島礁問題上,越南的訴求讓美國尋找到合作的“契機”。于是,美國從2010年開始就邀請越南參加非戰鬥性軍演,同年美越兩軍舉行首次年度高層防務政策對話。與此同時,奧巴馬政府對越南的軍援也超過泰國,越南一躍成爲美國在東南亞重要的軍事安全戰略合作夥伴。奧巴馬政府更是從2014年開始就部分解禁對越南的致命性武器出口,這次奧巴馬剛到訪越南,就頂住壓力出了大招,宣布全面解除對越南的武器禁運。

2012年6月,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訪問越南金蘭灣。資料圖

對于國際關系而言,沒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越南作爲南海區域重要的聲索國,非法占據了中國29個島礁,面對來自中方的壓力,越南迫切需要引入美國的力量來制衡。對于奧巴馬而言,他自然也想從越南多拿到一些甜頭,除了越南航空公司宣布購買美國波音公司100架飛機之外,奧巴馬更在意是否能夠重返金蘭灣。

近年來,隨著俄羅斯國力增強和俄美對抗加劇,俄美都試圖重返金蘭灣軍事基地。本次,奧巴馬的訪問更是將重返金蘭灣作爲一個重要目標。其實早在2012年,美國防長帕內塔訪問金蘭灣時,就表達了重返金蘭灣的強烈願望。隨後,在2013年3月,俄羅斯防長紹伊古也訪問金蘭灣,並宣布俄羅斯將幫助越南建立一支新潛艇部隊。

由此可見,美俄之間都希望爭奪金蘭灣這一重要基地,然而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美俄重返金蘭灣都存在一定障礙,對于俄羅斯而言,目前國內的經濟形勢並沒有如預期般理想,重返金蘭灣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撐,目前俄羅斯可以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對于美國而言,雖然具備實力,但美越雙方都需要考慮到俄羅斯和中國的反應,美國重返金蘭灣這一舉動可能會觸到俄羅斯和中國的紅線,因此美國要全面進駐金蘭灣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不排除越南采用折中方式處理這一問題的可能性。

越南河內街頭歡迎奧巴馬到訪的標語。圖/路透社

除了來自俄羅斯和中國的阻力,越南國內的壓力也是美國進駐金蘭灣的重要障礙。一方面,越共十二大後,阮富仲連任總書記。阮富仲長期在越共意識形態部門工作,對越美意識形態領域的矛盾和激烈鬥爭有清醒認識,曾多次在黨刊、黨報上力主在加強越美合作的同時也要清醒的認識兩國在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和鬥爭,積極防範“自我演變”和“顔色革命”,對美國需要保持一定的警惕。因此,越南在對美關系的發展程度、節奏和內容等方面都將更加穩妥也更加均衡,實現在中美之間的“有效平衡”。

另一方面,越南軍方對于與美國深度合作,也抱有疑慮。越南軍方更加注重共同培養與美國在軍事上的互信,而不是形式上的合作尤其是在金蘭灣的合作上大踏步前行,更不願意唯美國“馬首是瞻”,成爲美國在亞太的馬前卒。因此,越南在與美國合作的同時,防範也將進一步加強。由于意識形態的差距,美越兩國出于現實利益考量而迅速走近並不能根除雙方政治理念和外交目標的深度對立性。短期來看,美越之間相互利用仍將是雙方未來關系發展的長期特點。美越之間雖然“舊敵”變“新友”,但是否是真朋友,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責任編輯:那驍

作者簡介:

黃日涵,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萬裏常安海外風險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海外利益保護、東南亞問題研究。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報導,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