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習式外交“新常態”給世界立規矩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結束了對鄰國蒙古國的單獨訪問。今年以來,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外交足跡已遍佈歐洲、拉美及周邊鄰國。8月25日,香港《經濟日報》刊文稱,經過2013年的熱身,2014年正式進入新一屆領導核心習近平時代,內政外交均確立起頗具習氏風格的“新常態。

分析指出,中國外交戰略已經出現明顯變化,由擱置爭議向觸碰爭議轉變,以外交硬度向世界傳遞中國要在國際事務中“立規矩的訊號。

2014年中國政壇的一個流行詞是“新常態,考察新一屆政府就任以來的施政方略和國家戰略,可以發現今年以來“新常態趨勢明顯:對內通過反腐加強中央權威和執行力,推進改革和經濟轉型;對外則以強硬態度和主動策略爭取國際政治經濟事務中更大的話語權,是謂“安內攘外。

積極進取 足跡遍佈歐美亞

今年以來,中國外交成果豐碩,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外交足跡遍佈歐洲、拉美及周邊鄰國,特別是對歐及對韓國的訪問成為今年外交亮點,將中韓及中歐關係推向史上最密切的高度,被認為是中國外交戰略“積極進取、有所作為的體現。

同時,中國也落力謀劃新外交棋局,舉辦亞信峰會、牽頭組建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以謀求在區域及發展中國家間更大的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 在對待爭議問題上,中國也展現出了不同以往的外交硬度。 5月,中國與越南圍繞海洋石油鑽井平臺對峙,越南漁船因衝撞中國漁船傾覆;7月,中方抓扣一艘非法作業的越南漁船。此外,中國軍方還同時在四大海域展開大規模軍事演習,被外界認為是向日本和菲律賓、越南等國“亮劍。

東海南海問題換檔 該打就打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陳思誠指出,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中國突然換檔,不僅變得更加強勢,也變得積極主動,而中國過去在這方面的政策多為被動應對。他認為,中國的東海及南海政策發生變化,是中國總體更趨自信和強硬的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事實上,過去30年,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對中國的定位都是一個能力有限的中等國家,一心搞經濟建設,最主要的外交目標是儘快融入國際環境,對於外部環境更多是“以不變應萬變,因此對待領土爭端幾乎以“擱置爭議為唯一行為準則。

有接近國安委的智囊人士指出,新一屆領導人對待爭議問題的態度已與前兩屆不同,認為擱置爭議不同於沒有作為,對於挑釁更不能忍氣吞聲,應是“該打就打,該談就談,本屆政府的外交主軸是要有分寸地敢於碰硬、主動碰硬,在把握全局的前提下不讓步。

學者:不等距外交 賞罰分明

國家外交智囊、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指出, 中國去年以來外交戰略已從“等距外交變為賞罰分明的“不等距外交 ,既有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這樣的“棒子,也有海上絲綢之路這樣的“果子,“以前我們是對周邊國家都很好,大家都有果子吃,以後要變成對我好的有果子吃,對我不好的有棒子吃。“他強調,中國正在逐漸讓世界習慣以規則制定者的角色出現,這正在從周邊開始,再逐步擴及世界。

國際社會也觀察到中國外交風格的轉變,英國《金融時報》就認為,中國外交正在改變過去“應激式強硬的傳統做法,不再滿足於將存在激烈爭議的問題推遲到以後解決,並滿足於保持這種不清不楚的現狀,如今的中國不再只是回應,而是在根據自己的計畫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