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话变迁 四川古蔺:让山里孩子上好学

中国新闻网

text

摄于1995年的老照片《渴望》。 康宁 摄

中新网泸州12月14日电 (邹立杨 钟旭娟)“镂空”的窗户、破旧的衣服、稚嫩的脸庞……连日来,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融媒体中心通过一张老照片,全网发起“寻人启事”。

据照片拍摄者古蔺县融媒体中心退休摄影记者康宁介绍,该照片拍摄于1995年,拍摄地是原护家镇(现金兰街道)护家小学,当时,学校教学条件很差,“教室就是土胚房,有的窗户连玻璃都没有,有的课桌缺‘胳膊少腿儿’……”回忆起拍摄当天,康宁说,当时正值寒假,几个放假在家帮着家里干活的学生,正在学校外围的地里割猪草,听到教室里有动静,出于好奇便趴在教室的窗户上,看着教室里的一切,或许是因为没有看到过相机等摄像设备,孩子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那一道道清澈的眼神,也打动了他,随即便举起相机拍下了照片,并给这张照片取名为《渴望》。

金兰街道护家小学。 钟旭娟 摄

如今,还是从前的样子吗?“当时娃儿们上学,很苦哦!”63岁的黄克芬是古蔺县金兰街道的一名退休教师,拿着老照片,她回忆起当时的教学情景来。

据黄克芬介绍,从前,课桌“缺胳膊少腿儿”,学生们就在墙上抠出一道沟,再把课桌边塞到沟里保持稳定;窗户没有玻璃,一到冬天寒风刺骨,只能用纸糊着,每次下雨一打湿,就又得重新糊一次……

而如今,这里已经“改天换地”:从土胚房到教学楼,从碳炉子到电空调,从吃不饱到营养餐,一所所学校华丽蜕变的背后,是古蔺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扩大教育公平普惠,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决心和毅力。

再次走进护家小学,规范标准的体育运动场,功能完备的舞蹈室、音乐室、电脑室、实验室、书法室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真正体现着古蔺县全面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工作理念。

5年来,古蔺县共投入资金28亿余元,新建教学及辅助用房10.98万平方米、运动场近15万平方米、农村教师周转房1993套,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实现“乡乡有标准中心校”,有效化解乡镇及城区学校“入学难”“大班额”等问题,让城乡孩子共享幸福教育。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古蔺县1000多名教师变身“主播”,采取“视频+网络互动+分享”模式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实现疫情防控与教育教学两不误。

近日,在彰德街道轿顶小学,学生们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跟着大屏幕上的老师学唱一支新歌。数学老师赖雪莲终于告别了多年的“跨界”生涯,再也不用一边手机播放,一边扯着嗓子教唱歌了。利用共享课堂授课,在古蔺县已成为学校标配。

“共享课堂”突破地域限制,打破了学校之间无形的“围墙”,让偏远学校的学生也可得到优秀教师的指导,解决了部分偏远地区学校教师不专业的问题。

“现在上课轻松多了!”金兰街道交通小学教师王忠说,如今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每个教室都有“班班通”,随时可以链接优质教育资源。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近年来,古蔺县以“互联网+教育”为载体,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通过“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模式,实施共享课堂建设,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如今,古蔺县上万名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让城乡孩子同享雨露阳光。

金兰街道马地小学阅读室。 钟旭娟 摄

“展望未来,我们将全面做好教育总体规划,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促进古蔺教育跨越发展。”古蔺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鑫介绍说,古蔺教育的追求,就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一手抓教育扶贫,一手抓质量提升。古蔺教育惠民遍及千家万户,办学效益普惠千万学子,让贫困地区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斩断穷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