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观察 | 安倍访华,中日共同利益从未像今天这么多

text

亚太日报评论员 武剑

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将于10月25日至2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由于这将是日本首相时隔七年正式访华,又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的重要节点,再加上中日双方均对此访有较高期待 (中国外交部称希望此次安倍访华推动中日关系在重回正轨的基础上取得新发展,而安倍则表示希望能把中日关系推到新的高度) ,因此安倍此次中国之行备受各方关注。

与2006年安倍就任首相12天便“闪电访华”相比,他第二个任期的正式访华显得姗姗来迟、来之不易。尽管安倍此前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表达过访华的强烈意愿,但却一直碍于“时机不成熟”而未能如愿。

安倍此次访华之所以能够成行,与安倍这一年多来持续大幅度调整对华关系直接相关,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是去年5月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安倍二次执政以来, 不论是力推“俯瞰地球仪外交”还是重拾“自由与繁荣之狐”的安保战略,其对外政策的重点都在于全面遏制中国崛起。 受此影响,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日本政界、学术界和舆论界表示该倡议会冲击日本在亚洲的主导权和既得经济利益,对此普遍持质疑态度。

而针对当前中日关系的症结,王毅外长曾一针见血地表示“在于日本当政者的对华认知出了问题,面对中国的发展,究竟是把中国当作朋友还是敌人?做伙伴还是对手?”显然,安倍派自民党高官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在对华认知问题上的一次重要积极回应,充分展示了其改善对华关系的诚意。

2018年9月,习近平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见安倍晋三

安倍大幅调整对华政策并积极寻求访华的背后,固然有为自民党总裁选举积攒外交政绩从而捞取选票的国内政治需要,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中日两国国内和外部形势不断发生变化,中日之间拥有的前所未有的共同利益,成为了更为重要的推动力。

9月20日,安倍毫无悬念地第三次连任自民党总裁,有望执政到2021年。他当选后表示会全心投入工作,并将继续推动修宪作为执政的首要任务。安倍曾明确表示,“修正宪法是我的夙愿,是自民党建党以来的目标。”不过,民调却显示日本国民最关心经济、高龄化等民生议题,而非修宪。在这种情况下,修宪方案即便能在国会通过,仍将面临全民公投被否决的政治风险。

为此,安倍不得不再次祭出以“经济复苏”掩护“政治野心”的惯用手法,他此前成功利用“安倍经济学”提振日本经济的短期效应在一系列安保议题上取得突破。目前,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又是极具潜力的巨大市场,还在推动新一轮扩大开放,安倍政府在对内通货紧缩未解、对外贸易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同中国加强经济合作无疑成为其延续“安倍经济学”效应的必选项。

同时,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四大投资国,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创新驱动增长和绿色发展方式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日本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绿色经济、信息通讯等方面的优势将助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增长。此外,中日共建“一带一路”和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也将在更大范围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并且避免两国在很多领域的恶性竞争。

今年6月8日,中日终于启动规避中国军队和日本自卫队偶发性冲突的“海空联络机制”。中国外交部称,该机制对双方加强管控海空危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意义重大。事实上,早在2007年中日首脑会谈就建立“海空联络机制”达成协议,但碍于日方不同意将钓鱼岛周边海域纳入对象范围使磋商陷入僵局。然而,2012年日本进行所谓“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中日在钓鱼岛区域的力量对比和博弈态势发生很大变化,中国除了军队在海上和空中的立体巡航外,还实现了海警常态化的巡航,彻底打破了日方对该区的实际管理。

随着中国维权能力的增强,中日围绕钓鱼岛的博弈日趋激烈。中日战机多次在东海上空危险相遇,两国军舰也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对峙差点导致擦枪走火。此外,中国潜艇首次进入这一海域更是引发日方紧张。再加上坚决推行“美国优先”的美国总统特朗普访日时只字不提《美日安保条约》和钓鱼岛内容,这与奥巴马时期首次声称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的政策形成鲜明反差。

可见,中日在钓鱼岛博弈的危险性上升、美国在钓鱼岛协防日本承诺的后退促使日本加快了与中国“海空联络机制”的磋商,毕竟中日在钓鱼岛爆发冲突不符合双方根本利益。但中日“海空联络机制”目前仅仅是建立了初步框架,双方今后还需就该机制适用范围、防卫当局设立联络热线和召开定期会议等内容进一步进行磋商。

除了上述双边利益之外,中日还在应对美国贸易问题和朝鲜半岛问题上拥有共同利益。9月26日,安倍和特朗普在纽约举行首脑会谈,会后发表联合声明称两国将启动货物贸易协定谈判。不仅如此,两国也将展开服务领域谈判。按照美方的设想,美日谈判将聚焦在汽车、农产品和服务业等产生贸易逆差较大的领域,但因为美国是日本汽车出口的最大市场,农民是自民党的重要支持群体,日本服务贸易又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在哪一个领域让步都很艰难。与此同时,由特朗普政府单方面挑起的中美贸易战仍在持续并且有升级的趋势。

中日作为世界主要的经济体和自由贸易的受益者,双方加强经济合作首先有助于提高两国应对美国贸易施压的能力,增加两国与美国进行贸易博弈的筹码。其次,双方加强在中日韩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亚太自贸区等方面的建设合作,还将有利于捍卫全球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

今年以来,朝鲜半岛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一方面朝鲜明确表达“无核化”意愿并开启相关进程使得半岛局势持续缓和;另一方面半岛问题相关各方围绕“无核化”进程展开激烈地缘政治博弈,朝韩领导人半年会晤3次并实现互访、金正恩三个月内3次密集访华、美朝领导人在新加坡举行历史性会晤、金正恩已接受邀请即将访问俄罗斯。如此一来,半岛问题相关六方中只剩下了日本在这个过程中被明显“边缘化”。

日本方面对此非常焦虑,担心在“无核化”进程中其有关消除朝鲜中短程导弹威胁、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等重要利益诉求得不到解决。鉴于特朗普的对朝政策变幻莫测曾让紧跟的日本吃了大亏,所以改善与在半岛问题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的关系将有助于日本对此保持一定参与度和跟进性。当然,日本作为半岛问题的重要当事方,中国与之合作也将对实现半岛无核化、进行危机管控、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有益。

中日建交40多年来,两国的国内情况、外部环境、实力对比都发生很大改变。如今伴随两国共同利益越来越多,中日关系也正变得日益重要。中日想要维护好、发展好两国关系,就需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和心态重新审视彼此关系。

对日本而言,当初“购岛”闹剧对中日关系造成的严重冲击可谓教训深刻,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彦曾承认对“钓鱼岛国有化”所引起的后果估计不足,对中国的反应存在误判。日本应该以此为鉴,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和领土问题上谨言慎行。此外,如何克服美国传统上利用其政治、安全影响对中日关系进行离间和破坏也将是对安倍政府的很大考验。

对中国来说,由于中日存在历史积怨,中国一直试图通过经济和宣传手段从外部影响日本国民和政府的心理、阻止日本走向“正常国家化”,但从目前看这种方式因为日本整体的保守化、右倾化以及被中国超越的不适感已经达到作用瓶颈。而更为现实的做法应是通过加强合作和互动来使日本“正常国家化”尽可能符合中国的战略利益。当然,受日本对华焦虑的心态影响,中日未来的相处之道仍将是一种“竞争+合作”的模式,对此中国官方和民间应该有充足的政策和心理准备。换句话说,我们要对安倍政府的“两面人”外交有所适应,该竞争竞争、该合作合作,决不可让竞争因素轻易影响到合作。

唯有中日双方做到相向而行,两国关系才能真正取得新的发展、才能真正被推动到新的高度。


作者简介:武剑,亚太智库研究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新闻盘点主编 。

亚太日报观察专栏作者均为国际问题专家及资深新闻从业人员,长期从事国际研究和报道,他们秉承亚太日报原创、独家、深度、开放、联动的理念,以独特的视角评述当今国际大事。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