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平安普惠副總裁倪榮慶: 金融科技推動微小經濟快速普及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張雪洲黃夏歆)“以前借10萬塊錢,可能需要1萬塊錢的驗證成本,而且耗費大量時間,但是有了金融科技,可能只需3分鐘,不需要過多材料的審批,你就有可能借到30000元人民幣。”1月17日香港亞洲金融論壇期間,平安普惠副總裁倪榮慶接受亞太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金融科技改變了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生態模式,推動金融普惠化的快速普及。

金融科技引“小微金融”質變

金融科技是本次香港亞洲金融論壇討論的一個重點,互聯網金融以其創新性帶來了新的金融運行模式和運營理念,過去發展困難重重的小微金融和普惠金融在互聯網金融新模式的帶動下變得更為普及。對此倪榮慶解釋,過去的小微信貸沿用了以前銀行的大額貸款配給模式和流程,信用評審以及成本結構都很大,因此推廣效果不佳。而金融科技的出現,為小微金融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信用評審的方式出現了改變,機構可以通過網路行為,而不僅僅是像過去用個人的職業、收入和資產等進行信用評估。

倪榮慶說:“這使得很多沒有穩定收入,沒有充足資產的人群有機會獲得低門檻的金融服務。同時,網路數據的收集和處理技術水準的提高,也降低了人力審核的成本。用戶也不需要提交特別多的材料就可以實現小微貸款。”

倪榮慶向記者展示“平安普惠”app頁面。亞太日報記者黃夏歆攝

借力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的貸款流程和申請手續大為簡化。倪榮慶介紹,平安普惠非常重視金融科技的研究和嘗試。為了簡化傳統貸款流程並省去繁瑣手續,平安普惠推出互聯網貸款產品“i貸”。借款人申請時,只需要通過手機APP發起貸款申請,無需再提交任何資料。平臺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能夠在後臺獲取客戶信息,然後審核授權,最快3分鐘就能完成所有流程放款到賬。2016年該產品每月新增客戶逾30萬。截至2016年11月,平安普惠的貸款餘額超過1500億元人民幣。

市場巨大但充滿挑戰

據平安普惠的數據分析,到2015年底,銀行個人貸款餘額為28萬億,其餘非銀行貸款包括小貸公司、P2P市場等貸款餘額約為1.4萬億,在所有貸款額度中占比不到5%。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非銀行貸款則占比50%,其他國家為至少30%-40%。倪榮慶認為消費金融作為一項政府支持發展的業務,未來市場規模巨大,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到達52萬億左右,非銀行貸款的比重也有望達到20%。

倪榮慶接受亞太日報記者專訪。亞太日報記者黃夏歆攝

但倪榮慶表示,目前消費金融市場也充滿著挑戰。首先,傳統的金融模式以金融數據行為例如資產負債、還款、違約情況來判定一個人的信用情況,但在互聯網金融環境下,新信用判定方式的可靠性仍然存疑。其次,金融科技改變了數據的使用方法,如何讓個人隱私在互聯網狀態下合法使用,是目前行業中遇到的一大挑戰。第三,新的個人信用數據體系監管尚未建成。過去只有央行能建立信用數據體系,而這一系統普通商業企業無法介入,但在小微金融中會出現一些重複借貸、欺詐性行為,這些數據亟需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整合。

“大數據”的風控是成功的基石

目前中國的征信體系不夠完善,只有人行征信報告,其中大部分也只覆蓋了銀行貸款、信用卡以及部分小貸公司中的貸款信息。倪榮慶認為,只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要讓整個行業成長起來,必須要加強征信體系以及消費金融公司的風險控制建設,而“大數據”的風控是成功的基石。

消費金融市場競爭激烈,除銀行外,很多互聯網巨頭也紛紛加入,倪榮慶表示,中國市場十分巨大,需要不同公司從不同角度共同推動“大數據”的發展。他說,現在信息處理的核心是風控管理,即多元信息的處理問題。金融業務中線下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把線下金融信息與線上信息結合,是目前所有金融公司需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亞太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