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美美下架模仿老师视频,教育局:正面引导孩子拍一些正能量作品。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因为神模仿老师一度引发关注的黑龙江鹤岗男孩“钟美美”,近日大量下架模仿老师的视频。有传闻称,他被“约谈”了。
对此,当地教育局回应称,学校发现此事后联系了孩子并上报给分局,局里没有跟孩子本人联系过。
教育局称,是要从正面引导孩子,拍一些正能量的作品。而关于删除视频的问题,教育局则回应称“是小孩和家长觉得不太好,自行删除的”,并且强调“教育系统不存在约谈”。
教育局的回应,可谓“终结”了“约谈”的传言。
“钟美美”是一面直观真实世界的镜子
不过,无论“约谈”传闻背后有着怎样的事实,一想到以后再看不到他的“神还原”,不少被“圈粉”的观众还是表达了遗憾。
有人说,孩子的眼睛是可以用来直观真实世界的镜子,只要镜子擦得足够明亮。让“钟美美”爆红的,不正是他视频里的真实吗?
不少人在学生时代,都遭遇过以侮辱性言语压制学生的老师。正因如此,那些被老师狠狠“损”过的成年人,才在视频中找到了共鸣。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都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因为多了一双发现世界的眼睛。很多成年人觉得司空见惯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却别有一番滋味。
社会要做的,是包容这份“和而不同”,保护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创作欲,而不是挥舞大棒,对看起来“出格“的创作指手画脚。
借用一句《野狼DISCO》的歌词,真正丰富多彩的世界,应该是每个人都成为自己小宇宙里“闪耀的灯球”,而不是非得要求“全场跟我整齐划一,左边跟我一起画个龙,在你右边划一道彩虹。”
保护孩子的创作欲,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疫情期间,不少小朋友喜欢拍些小视频,上传到二次元网站或短视频平台。视频里展示的,正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日常观察——
除“钟美美”演绎老师走红以外,此前还有一位东北小朋友“神模仿”英语老师的视频广泛传播。视频里的小朋友借助东北人特有的幽默范儿,用眼神、表情、语言、肢体动作,把英语老师的气质”拿捏到位“,说台词也丝毫不笑场,模仿能力,在我看来与“钟美美”不分伯仲。
而除了模仿老师,此前还有一位名为“天天”小朋友模仿网红李佳琦带货走红全网。
视频里,天天不是推销口红,而是模仿李佳琦说话的语气,活学活用“哦买噶”等经典台词推销字典。这段视频引发全网关注后,在李佳琦转发天天小朋友的微博下,天天的妈妈回复道“好棒!至少省了为娘三支口红钱。”
▲模仿李佳琦的天天小朋友。微博视频截图
现如今,短视频创作者如过江之鲫,很多都已陷入抄袭的窠臼,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爆款视频出来,众多公司跟着复制翻拍,只想蹭热度挣流量,利用粉丝变现。
“钟美美”们之所以能够在千篇一律的创意中脱颖而出,靠的正是孩子的童心与纯真,正是自然流露出的“反套路”的创造力。
保护孩子的创作欲,这种保护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教育应该做的,是成为孩子学习生活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时至今日,还想着把所有孩子装进同样的套子,用一个模子来复刻所有的孩子,这一套早该过时了。
还记得获得2018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Alike》,在这部电影里,成年人的世界,在日复一日的复制粘贴中,变成毫无生气的灰色,而小孩子的世界则是明亮的黄色。可一味横加干涉,孩子原本明亮的创造力,最终也会在成年人的所谓“监护”下慢慢失去。
教育的引导,不该以牺牲孩子的想象力为代价——树冠一定要蓬松、云朵一定要弯曲,让本该丰富多彩的作品,变得千篇一律、失去特色。理想中的儿童创作,是启发孩子表达真正的自我,真实地描绘眼中看到的世界。
正如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在散文《病梅馆记》所言,“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其意是指,盆栽中的梅树,弯弯曲曲却自成生趣,非用大白杨的标准,去“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只能“遏其生气”。
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切忌抱着病梅心态,打着“小树得砍,孩子得管”的旗号,扼杀了孩子的正当创作力。
对待孩子的自由创作,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不妨多点包容,少点教条,让孩子的创造力得到更宽广的发展空间,克制一下凡事都要“管一管”的包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