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遊“十年:香港仍需內地穩定客流

APD NEWS

text

內地遊客在香港灣仔金紫荊廣場遊覽。 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實施10個年頭後,當初旨在拉動香港經濟發展的赴港個人遊,捲入擴張與限制的爭論漩渦中,經濟效應和社會摩擦犬牙交錯的背後,平衡各方利益成為政策考量重點。此間觀察人士和從業者則指出,對香港的經濟和就業而言,未來仍需要內地龐大而穩定的旅遊客流。

香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表示,內地旅客對香港經濟有很好的正面效應,10年來對香港旅遊業貢獻很大,對內地也是非常好的嘗試,政策上保持現況較好。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3年7月28日推出赴港個人遊至2011年底,內地有7840萬人次遊客通過這種方式到訪香港。

數據同時顯示,在2003年香港錄得的1553萬訪港人次中,包括約847萬人次的內地旅客。而到2012年,內地旅客已達3491萬人次,其中以個人遊簽注赴港的人次達2314萬,佔所有赴港內地旅客的66.3%。

“內地赴港個人遊是一種非常大程度的開放政策,它與團隊觀光不同,團隊觀光手續麻煩,自由度不大,不太適應內地遊客的需求。而個人遊則不同,它充分釋放了內地遊客的消費潛力。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魏小安說。

事實的確如此。赴港個人遊實施10年來,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由2003年的1700億港元增加至目前的4400億港元。同時,它給香港的餐飲、運輸、零售等行業帶來就業機會,為商鋪業主、大型商場和酒店帶來可觀收入,併為航空、廣告、倉儲、印刷等行業帶來正面影響。

魏小安認為,個人遊對香港經濟的拉動作用極大,甚至支撐了香港經濟近年來的發展速度,同時還加強了內地與香港的溝通,形成了雙向交流的格局,這對兩地有很大的社會意義。

在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及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雷鼎鳴看來,內地遊客來香港消費,對香港就業貢獻更大:“如果多些遊客來香港,公司需要聘請多出很多的店員和服務員,這對基層的就業有很大幫助。

而隨著訪港旅客人數增加,過分偏重內地客源使得部分地區居民承受了旅客人數激增帶來的壓力,一些如雙非孕婦產子、搶購奶粉、推高物價及文化衝突等衍生問題也隨之出現,以至於有言論提出限制甚至停止讓內地旅客來港。

與此同時,在“零團費旅行團強制購物的一些爭執中,內地遊客則成為了受害者。

“香港市民的本地生活感受與一些內地客的一擲千金形成了二元結構,隨之帶來不少衝突,這一現象可以理解,魏小安說,“雙方肯定會有一個磨合的過程,這一過程對雙方都有好處。

董耀中則認為,由於文化上的差異,有些矛盾和摩擦是由於香港和內地在處事方式上不同而已,雙方互相能夠容忍就好。

“社會上一些小矛盾的解決方法絕不是說內地遊客不要來那麼多,反而應該歡迎他們多來,但是香港的配套要做好,例如能否在靠近深圳的地方多建設一些商場,方便內地顧客消費。雷鼎鳴說。

但他同時強調,隨著內地遊客收入增加,他們買東西不一定來香港而可能去歐洲,而如果較少遊客來香港消費,香港的就業就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

目前,香港旅遊相關行業共聘用約62萬名僱員,佔香港總勞動人員約六分之一,旅遊產業已成為香港四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

“實際上,個人遊旅客在航空、酒店、在港餐飲與消費等方面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高於團隊遊市場。攜程旅行網公共事務部李黎說,所以,香港當地的各類資源也非常樂於在個人遊市場給予大力支持與投入。

在董耀中和魏小安的預測中,未來赴港個人遊都將平穩發展。董耀中認為,個人遊的擴張需要考慮,廢止絕對不可以,因為這將對香港經濟造成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