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三十而立。三十年,一段看似漫长的时光,却当你走过再回首时,发现它只是人生短短的一瞬间,留下的只有一份感叹。2015年,中国信用卡产业迎来了它三十而立的年头,回首三十年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变迁,值得为它大书一笔。
1979年 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在1976年和1979年,Visa、MasterCard卡都已经完成了更名,国际信用卡产业完成升级换代准备新的腾飞,而这次飞跃对未来信用卡产业化发展可以称得上是一场“革命。
中国信用卡产业的兴起,也正是与中国走向开放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1978年,中国开放初期,来中国旅游、商务的境外人士逐渐增多。中行作为当时惟一指定的外汇兑换银行,负责办理境外来华人士的货币兑换业务。当这些人带着一张信用卡只身来到中国后,才发现饭店、商店都无法接受信用卡,甚至连中行也不能使用信用卡,让外国人士深感不便。
外汇兑换券
这种情况引起了中行的有识之士的关注,撰写了情况报告并得到中行高层的重视。尽管对信用卡业务毫无经验,中行还是决定引入信用卡业务。1979年10月,中行广东分行首先同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开始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不久,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中行分行先后同香港东亚银行、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以及美国运通公司等发卡机构签订了兑付信用卡协议书。
台湾东亚银行发行的东美信用卡
从1980年起,中国银行陆续与国外银行和信用卡组织签约,在国内代理信用卡业务,包括香港的 “发达卡(Federal Card)、日本的“百万信用卡(Million Card)等,威士卡(VISA)、万事达卡(MasterCard)、日本JCB、美国运通(AmericanExpress)、大莱卡(Diners Club Card)也在之后数年中陆续进入了中国。1982年7月,中国银行开始与多个商家建立了特约商户关系,使国外信用卡在中国可以进行直接购货,正式引入银行卡收单业务。
在没有POS时代的收单设备——压卡机,信用卡这个时代宠儿从此在中国落地生根。
1985年 中国信用卡诞生
外国人士在中国使用信用用卡的问题解决了,中行把眼光投向了更大规模的中国人身上。经过几年对信用卡业务的摸索之后,中行已经基本掌握了信用卡的业务流程,同时,在沿海一些开放城市中,已经聚集了大批的商务人士,他们携带大量的现金外出进行商业活动,更需要一张携带方便、支付简单的信用卡。信用卡在中国诞生的市场环境已经具备,针对国民发行信用卡的条件也已经水到渠成。
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的一位员工由于经常去香港探亲,被亲戚使用的银行卡所吸引,由于职业的关系,了解一些相关业务的市场前景。于是将香港银行卡的申请表格和有关资料全部带回珠海,并向当时的行长顾广提出珠海也可以搞这些新的金融产品,并作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当时的行长当即拍板同意,很快银行卡筹备小组成立。1985年,中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在珠海中行诞生,中国从此进入了“卡的时代。
为了让中银卡得到广泛的使用,1987年珠海中行引入了中国第一台ATM。ATM在分流柜面客户、缓解网点排队压力、延长服务时间、改善服务质量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银行重要的服务渠道之一。
1987年 国际信用卡组织进入中国
中国信用卡市场的广阔前景,也吸引了日趋壮大的国际信用卡组织的青睐,万事达卡于1987年10月在中国设立办事处,VISA卡也于1993年开设办事处。中国银行于1987年加入万事达和VISA国际组织;工商银行于1989年底加入万事达,1990年初加入VISA;建设银行1989年10月加入万事达,1990年加入VISA;农业银行于1990年加入万事达;交通银行于1989、1992年分别加入VISA和万事达。
随着中国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逐渐开展,其它几家国有银行也在之后几年陆续开始发行信用卡。1987年,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卡,1989年发行“牡丹卡;1990年,建设银行发行万事达信用卡; 1991年,农业银行发行“金穗卡;1993年,交通银行发行“太平洋卡。
至此,当时的五家国有银行全部发行了信用卡,但是由于当时根据当时国家相关规定,银行不允许贷款给个人,也没有个人信用制度,因此此时发行的人民币信用卡需要用户先存钱再刷卡后,再提供一部分透支金额,后来业界将此卡命名为“准贷记卡。当时发卡银行对于“透支消费简直是如临大敌,信用卡的申请标准非常严格,不仅需要提供严格的个人申请信息,还需要有他人作为担保,同时需要对申请人的工作单位进行严格审核,甚至还需要提供担保金。
中国信用卡产业在九十年代的发展虽然成绩不小,但国人对信用卡的还处于启蒙状态,因此也是举步维艰。
1993年 实施金卡工程
1993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以发展我国电子货币为目的、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即“金卡工程。金卡工程广义是金融电子化工程,狭义上是电子货币工程。它是我国的一项跨系统、跨地区、跨世纪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转帐形式实现货币流通。“金卡工程促进金融业的改革,拉开了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序幕。
金卡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实用的、比较完整的电子货币系统,形成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卡业务管理体制,在全国400个城市覆盖3亿城市人口的广大地区,基本普及金融卡的应用。
金卡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进程,为电子商务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卡工程本身就是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应用试点,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实施金卡工程以前,由于我国银行卡产业刚刚起步,各种卡片和受理机具(ATM机和POS机)标准不统一,银行与银行之间、同一银行的不同城市之间不能联网;各家银行受理机具重复投资,重复摆放,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1993年,金卡工程启动后,先后确定了18个省市进行试点,分别建成了18个城市银行卡中心,并逐步实现了这18个城市内银行卡的同城跨行通用。1998年,实现了18个城市银行卡跨行异地交换。2000年底,逐步实现了信息交换总中心与各城市中心以及各商业银行总行之间的联网,至此我国银行卡跨行交易网络框架初步,为之后中国银联的成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正是金卡工程的实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不仅方便了持卡人,同时也使我国逐渐成为非现金国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信息化发展。
1999年 走向开放的中国信用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信用卡市场日趋成熟,五大银行都已经发行了信用卡(准贷记卡),但是由于对信用卡的发展前景多有顾虑,同时受到国民经济发展、信用卡受理环境、信用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束缚,各行信用卡业务处于缓慢发展的过程。虽然在1995年广东发展银行率先发行了符合信用卡标准的人民币信用卡,1996年正式颁布了《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对信用卡业务首次进行了全面的规范,这成为这个时期整个产业少有的亮点,但总体来说信用卡产业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几乎是停顿状态。
这个阶段最大的亮点出现在1999年,在当时相对比较封闭的中国信用卡市场首次出现了“信用卡营销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完全模仿了台湾,产品也不尽相同,但是借助于这种营销模式,为封闭的信用卡市场打开了一道小小的口子,也为2003年信用卡市场的全面开放埋下了伏笔。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广发银行成为这个模式的“吃螃蟹的人。
2003年 信用卡元年开启
2002年3月,中国银联在上海成立,作为中国的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处于我国银行卡产业的核心和枢纽地位,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各银行通过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了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进而使银行卡得以跨银行、跨地区和跨境使用。在建设和运营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的基础上,中国银联积极联合商业银行等产业各方推广统一的银联卡标准规范,创建银行卡自主品牌;推动银行卡的发展和应用;维护银行卡受理市场秩序,防范银行卡风险。中国银联的成立,为2003年的“信用卡元年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002年12月3日招商银行首次发行双币信用卡。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采取全国集中化运作,成为国内首家按照国际标准独立运作的信用卡中心,真正实现了信用卡的一体化、专业化服务。招商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为其它银行起到示范性榜样,在2003年的非典之后,中国的信用卡开始发力,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纷纷投入了信用卡中心筹备和运营,中国信用卡业务自此进入全面爆发时期,发卡银行从2003年的几家到2014年国内开办信用卡业务的银行近100家,信用卡发卡量从2000多万张到4.36亿张,较2003年增长了近2000倍。
2003年,注定要载入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的史册。
2011年 信用卡拥抱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互联网为信用卡行业发展建立起新兴业务基础平台,银行网络申请办卡、网银激活开卡、网上商城消费、电子账单、网上支付平台缴费还款等业务,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信用卡使用的全过程,信用卡的互联网移动支付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2011年以来,信用卡发卡银行加强了信用卡产品设计与互联网的结合,加大了信用卡在互联网渠道的推广营销力度,加强了同第三方信用卡门户网站的合作等。
技术的创新推动了更多新兴的支付方式,消费者对支付体验要求的提高,信用卡互联网创新支付方式不断出现,诞生了无卡支付、手机支付等多种新兴支付方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安全及多样化的体验。互联网对信用卡企业来说是巨大的商机,让信用卡的服务得到极大的延展,网络自助服务、网络支付、LBS服务的完善,让信用卡在2013年再次步入了微信服务时代。信用卡与互联网的合作已经越来越紧密,拉开了信用卡产业发展的新的篇章。(作者:董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