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水貨貿易能夠救香港嗎?

南華早報

text

水貨貿易是指未完稅的跨境買賣,嚴格地說是有觸犯入口地或兩地法規風險的。不知從何年何月起,在一部分香港人口中水貨貿易已成爲本地居民賴以生存的陸港貿易的形態,愧煞!

一些生活用品和奢侈品的水貨貿易之所以能成事于陸港之間,主要是香港對多數泊來貨都是免稅的,而大陸則​​​​不然。水貨在內地的售價低于商品完稅後的價格可令香港店主、水貨客與內地買家獲益,而大陸廠家與政府卻會因而受損。同時,由于水貨貿易昌盛,商店鋪租上升,房東也受惠,且訪港客過多會給市民生活帶來不便,不涉買賣的基層市民更因而受損。

香港水貨貿易爭論激烈,原因是貿易及其效應觸及小城之內幾乎所有普羅市民的生計和居住環境。近年香港發展起來的陸企融資服務是一個能令經濟獲益良多卻對草根民衆生計幫助不顯著行業。特區政府模棱兩可的表現更反映了這些年來本地缺乏除水貨貿易外新的經濟增長點。靠水貨客提供服務是不需要科研、知識提高和産業升級的,縱然長遠難以提高本地的生産力,但卻能維持本地短期的經濟增長和就業。

特區政府計劃在邊境地區發展跨境貿易商場將是具有香港特色的:以分流的方式減低跨境貿易對部分社區居民的滋擾,惟實效仍有待觀察。但即使那個問題解決了,香港的水貨貿易仍需面對其他的不確定因素。

〝瘦田無人耕,肥田有人爭。〞既然香港可從水貨貿易中獲利,深圳前海同樣也可以引進香港的中小企在當地經營相似的零售業務。只要深圳前海的事辦成了,珠海橫琴同樣也可以仿效。截至今年5月僅有香港注冊企業79家進駐珠海橫琴新區,占當地5300家入駐企業一個很小的比例,當地的官員稱對該數字〝非常不滿意〞。若坐言起行,前海和橫琴都開啓經營未完稅商品,香港的這門獨家生意將不再,相關的鋪租收入和工人工資也會隨之北移。

現在,不少的服裝和醫藥國際品牌生産線已在內地,尤其是長三角地區投産,生産、來料加工或包裝一些港人和陸客常置的服飾和藥品。那些商品在內地的售價甚至比在香港還要略便宜,例如在上海複旦大學附近的一個商場,我就曾經看到一些在香港只有高檔商店才有售的意大利品牌但上海生産的優質牛仔褲;在深圳的藥店看到諸如維多C和善存等外國品牌內地生産的藥物,按書本上的提示,某些配方甚至比香港所售的還要合理。我不知道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是否曾經測試過那些藥品,但想那可能會是不錯的替代品。

在另一方面,當前,大陸房價下行,財富效應令陸客對奢侈品需求下降,導致了香港整體零售業銷貨額下跌,亦是我們所易見的挑戰。

而從根本上來說,發展水貨貿易只能是權宜之計,我們的經濟在某些方面已像走進了一個死胡同,香港真正需要的卻是産業升級和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