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
題:絲綢之路跨國申遺彰顯開放包容的絲路精神
新華社記者
22日下午,當絲綢之路申遺成功的消息傳到新疆時,申遺點之一的吐魯番交河故城遺址導遊吐爾遜娜依興奮地說,申遺成功將對保護古文物遺址起到重要作用,也會吸引更多中外遊客前來領略絲路古道新疆之美。
大漠孤煙,駝鈴古道,一條承載文明和歷史記憶的大動脈在浩瀚歷史長河中翻開嶄新一頁。當日,在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聯合提交的“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成為中國首例跨國合作申遺的典範。
“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是跨國系列文化遺產,線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線包括中心城鎮遺跡、商貿城市、交通遺跡、宗教遺跡和關聯遺跡等5類代表性遺跡共33處,申報遺產區總面積42680公頃。中國境內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築等遺跡,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境內各有8處和3處遺跡。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絲綢之路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兩千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杜越表示,此次絲綢之路申遺內容包括從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今西安)到廣大中亞國家地區的大量文物、遺跡、景點等,數量之巨,涵蓋之廣,世所罕見。
聯合申遺的過程並不輕鬆。據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介紹,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遺歷經1998年至2005年“醞釀”、2006年至2011年“啟動與推進”,以及後來“深入推進”三個階段,內容複雜,涉及面廣,申請難度極大。
經過不斷協調,三國於2013年1月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提交申遺報告,涉及中文、英文、俄文、吉爾吉斯文和哈薩克文5種文字文本。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次申遺只涉及三國,但從2006年正式啟動絲綢之路跨國系列申遺項目至今,先後參與的國家多達12個。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跨國申遺成功,超越了語言、體制機制等差異,不僅讓世界看到中國同他國文化認同包容、開放、協作的態度,更是世界遺產文化精神的體現。這在中國是首次,在世界申遺史上也是一種創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亞太部主任景峰表示,中國和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提交的申請報告被會議批准意義重大,不僅向世界復原了早在2000年以前就形成的這一促進全球經濟發展的經濟動脈形象,還必將極大促進全球各種文明間的交流,更為重要的是將提升沿線國家政府保護人類遺產的力度。
哈薩克斯坦地區發展研究所所長圖列紹夫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共同申遺說明中哈兩國都很珍惜過去雙方交往的歷史,申遺成功將大大提高古絲綢之路的知名度。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所長陳同濱說:“在申遺過程中,中國和其他兩個國家的合作非常密切,為了共同的目標和發展繁榮,努力克服存在的各種差異。這次申遺成功,對推動不同國家發展的意義更加明顯,也為今後跨國管理、文物保護提出更多要求。”
回首絲綢之路的歷史起源,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作為一條中國連通西方、走向世界的路,絲綢之路寓意著友好與交流。“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在跨國項目中所取得的經驗,為將來做好其他跨國項目打下堅實基礎。”童明康說。
如今,中國與歐亞乃至世界各國再不需要張望等待,而能夠直接進行務實合作。中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以期實現道路聯通、貿易暢通、民心相通等目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