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界』栏目是界面文化每周一推送的固定栏目,我们会选择上一周被热议的1至2个文化/思想话题,为大家展现聚焦于此的种种争论与观点冲突。本周的『思想界』,我们关注微信封号背后的争议和“哈利·波特”在中国出版20周年。
微信被封号背后的委屈:当一个应用包揽生活的一切时,我们应该警惕什么?
上周,21岁男子微信被封之后坠亡的消息引发讨论。坠亡男子的哥哥唐仁(化名)称弟弟此前曾被微信封号,多次申诉无果,其店面在封号后无法正常收款,弟弟前往申诉,想弄明白为何账号会被封。腾讯方则回应称,坠楼者的微信账号被人举报色情骚扰予以72小时短期封号处理。
微信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如分析师Ben Thompson在他的博客Stratechery上指出的,微信是常常被比作Facebook、Messenger和Whatsapp和集合。但是,除了这些应用具有的功能以外,用户还可以在微信上看新闻、打车、付款、获取政府和商业资源等。“微信就等于你的手机,在中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手机就是一切。”
图片来源:图虫
也正因如此,被突然封号给用户带来的打击可想而知。在知乎问答“微信被永久封号,我真的好绝望!?”这条问答下面,一些网友写下了自己被封号的心路历程。其中很多人谈到,自己朋友、亲人、同事的联系方式,以及一些重要文件都在微信里,可是自己的微信号被“说封就封”,自己感到很委屈,也不知道究竟哪里违规了。一些网友称自己“被封后心情无比绝望”“差点气到崩溃”。
这些例子中让当事人感到委屈的是用户并不知道自己为何被封。澎湃评论员李勤余看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微信和微信用户之间存在权利的不平等——微信的地盘微信做主,而用户只能服从。在“中视之窗”一篇题为《法律学者怒批腾讯霸王条款,微信粗暴封号实为蔑视用户权益》的文章当中,作者指出,在腾讯现行惩戒权运行制度下,对用户来说,很多东西都是不可知的,封号缺乏程序正义和正当性。微信应该明确告知什么样的行为应当受到临时封禁、永久封禁,并且应当向被封禁的用户提供认定依据。“法律应当具有可预期性和安定性,商业规范亦如此。法律作为一种行为指南,如果不为人知,而且也无法为人知,那么就会成为一纸空话。”
微博认证互联网科技博主@卢诗翰 则提出了社交权限和金融权限混淆的问题,也就是说,微信如今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平台,也是一个金融平台,如果用户因为社交问题被封号,其中金融业务也被冻结,会产生很多麻烦。虽然这些问题存在解决途径,但“因为业务繁多导致流程比较深,用户不太好找,人工客服又比较少”,所以会非常麻烦。
申诉是另外一大难题。《南方都市报》评论《微信封号致用户自杀:申诉机制再智能也不能没有人工客服》一文提到,全程是机器人的答复一方面是可以节约企业的成本,而且看起来也很智能,但问题是,用户需要不断地进行选择,不断地提交资料,在此过程中,用户会逐渐耗尽耐心,甚至可能产生崩溃情绪。再智能的技术也不能够“读懂人心、满足用户所有需求,捕捉并安抚用户的所有情绪”。
“哈利·波特”在中国出版20周年:“哈利·波特”为何风靡至今?
今年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中国出版20周年,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也推出了全新4K修复3D版,自8月14日上映以来,引发了粉丝的观影热情。
“哈利·波特”何以风靡?梁文道认为,“哈利·波特”的流行和走红是由一些意见领袖在网络上掀起的——“有一些小孩在同辈之中被认为是潮流的引领者,他们在干什么,其他人就会跟着上”。因此,“哈利·波特”流行的秘密在于互联网,它“是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本全球畅销书”。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聂震宁接受《文化周刊》的采访时也确认了这一点。据他回忆,在2000年“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前三部出版首发式上,有许多家长带着孩子迫不及待地排队购书,其中一位家长称,早就在网上了解到有“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国际上流行,家里一直在议论中国的孩子什么时候才能读到这部作品。
文化学者杨早认为,“哈利·波特”系列在中国的风行,一种原因是中国文学幻想成分的严重匮乏。他引用王德威的观点,“五四”以来,在科学主义的旗帜之下,科幻、推理一类的想象性文学被长期压抑,鬼神世界也不见踪影,人们只能够描写已知的世界。长期以来,人们缺少可以寄托幻想的读物,这带来了“哈利·波特”风靡中国。聂震宁也称,当时决定引进“哈利·波特”系列的版权,也是因为注意到“哈利·波特”与中国读者看惯了的许多中外文学名著比起来,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从2000年至今,该系列在中国的销量超过2000万册。当然,除了叫好以外,“哈利·波特”系列也不乏批判。例如,英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A.S.拜厄特就在《纽约时报》撰文称,该系列里面充斥着对各种各样儿童文学派生主题的拼贴,是为那些“想象力局限于电视卡通和肥皂剧、真人秀、名人八卦的夸张镜像世界”的读者而写的。她在批评中也指出了该系列流行的部分原因——叙事套路的存可以让儿童立刻辨认出那些熟悉的内容,方便孩子的想象。
在《哈利·波特让我们迷恋的,到底是什么》一文中,首都师范大学讲师林品指出,“哈利·波特”系列与《魔戒》《纳尼亚传奇》《冰与火之歌》等奇幻故事相比,其独特魅力还在于其魔法世界和现实世界是没有明确分界的:魔法生物和人类混居,巫师和麻瓜都在同一个天空下,其中甚至有很多对现代世界的戏谑和模仿。尤其是“霍格沃兹魔法学校”这样的设定,能够让所有有过校园生活的学生会心一笑。这样,既有熟悉的体验,又有陌生的内容,可以给读者带来奇妙的体验。
图片来源:图虫
除了故事本身吸引人,“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还离不开粉丝同人文化和文创产业的助力。林品在《“哈利·波特”成语文指定书目,畅销20年凭什么?》一文中看到,奇幻文学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往往有一个自洽的世界观设定,因此,当代文创产业十分青睐这种类型文学。从其设定出发,除了可以产生原著、电影,还可以催生包括舞台剧、音乐会、游戏、玩具、服饰、家居等在内的衍生品,形成一条产业链。不仅如此,粉丝同人文化的发展也使得“哈利·波特”实际上成为了一套设定素材库,粉丝们从设定出发,创作出各种各样的同人产品。就这样,文化创意产业和粉丝同人文化共同促进了“哈利·波特”IP的成功。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常江认为,《哈利·波特》《指环王》以及好莱坞系列电影、迪士尼乐园上都有IP化流行文化产品的成熟魅力,这样成功的IP通常有更低的认知门槛和更高的情感黏度。中国也应该学习这些文化产品的运作方式,把复杂抽象的“中国”转化为符合文化商品逻辑的优质IP。
参考文献:
法律学者怒批腾讯霸王条款,微信粗暴封号实为蔑视用户权益
http://www.yidianzixun.com/article/0Lu3AjvB
马上评︱微信是用来服务用户而不是“管理”用户的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910082
特朗普“微信禁令”或对苹果的中国业务造成致命打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8660190
Apple’s China Problem
https://stratechery.com/2017/apples-china-problem/
“哈利·波特”成语文指定书目,畅销20年凭什么?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72700
“Harry Potter and the Childish Adult” by A.S. Byatt; Published: July 07, 2003 in The New York Times
常江:讲好中国故事的IP化策略
https://www.sohu.com/a/193062480_692557
梁文道:《哈利波特》的六大败笔
https://www.sohu.com/a/161065198_206804
杨早:哈利波特中国销量曾被韩国人鄙视
http://yangzao.blog.caixin.com/archives/165218
20年前,“哈利·波特”为何一经引进即风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