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1980-2000年,頑固的樂觀主義者

text

《紐約時報》中文網9日發表題為《生於1980-2000年,頑固的樂觀主義者》的文章,指“千禧一代是美國最頑固的樂觀主義者,隨著他們地位發生的變化,“千禧一代已經來到了推動社會發展的前沿陣地。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了,突然之間到處都是千禧一代,也就是出生在1980年之後、2000年之前的人。在美國,這個龐大的群體估計至少有8000萬人,比嬰兒潮時代的人還多。你之前並不是沒有注意到他們,只是他們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他們被嬌慣,享受24小時有線電視網,被市場行銷人員和大學招生人員過分關心,被心理學家、人口學家和時尚達人剖析,如今他們終於形成了氣候。

千禧一代中年齡最大的現在也才剛步入成年的巔峰時期,可人們為什麼對這一代人進行了如此細緻的觀察?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是21世紀的第一批成年人,技術革新的飛速發展迫使他們想出新辦法來駕馭它。

但是首先,除了年輕,還有什麼能把千禧一代和老去的沉默一代、頭髮花白的嬰兒潮一代和步入中年的X一代區分開來呢?

自戀

最常見的答案似乎是“自戀——他們的自戀已經到了可笑的地步。我們都能舉出很多例子:不停更新的Facebook,數不清的自拍照,以及卡戴珊姐妹。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關於千禧一代的系列報告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啟發性的人文項目,它展示出一個非常不同的千禧一代形象。該報告2010年版的副標題是《自信,互聯,樂於變革》(Confident. Connected. Open to Change),它剖析了第一批千禧一代,也就是“大約5000萬18歲至29歲的千禧一代。

自省

皮尤研究中心發現,這一代人並不是只懂享受,他們複雜而自省——和前輩們相比,非白種人的比例高了很多,而且有很多人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的。這一代人還經歷了很多重大公共創傷:911恐怖襲擊,代價慘重(且懸而未決)的戰爭,經濟大衰退。另外,伊拉克和卡特裡娜颶風的圖像在電視和電腦螢幕上播了一遍又一遍——對於年長的千禧一代來說,還有奧克拉荷馬市颶風和科倫拜恩校園槍擊案。

這一代人從小就使用數碼產品,觀看災難視頻和充滿電腦特效的電影大片,還遭受過駭客攻擊,所以在他們看來,現實世界是密切相連的,因此也像虛擬世界一樣易受攻擊,而那些掌控大局的成年人和秩序維護者似乎不知所措,總是處於下風,晚了一步。

皮尤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千禧一代對各種機構(政治機構和宗教組織)都持懷疑態度,更喜歡趕快想出解決當下問題的辦法。這並不奇怪。有智慧手機是一回事,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有,但是從十歲就掌握它的各種用處是另一回事。

所以,在許多領域裡,千禧一代不只是趕上了我們,而且已經跳到了我們前面。

想想他們中的很多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吧。2008年的經濟危機讓千禧一代明白財富可能轉瞬即逝。他們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對他們中的很多人來說,不是要去賺更多的錢,而是要少賺些錢。

興趣第一

布魯金斯學院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將近三分之二(64%)的千禧一代說,他們寧願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年薪四萬美元的工作,也不去做他們覺得無聊的年薪十萬美元的工作。

進行“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千禧一代有自己的企業家精神,他們出現在各個“創意領域,從造型師到電腦專業人員,他們拒絕一般人認為有保障的公司工作,冒險去追求自己的創業夢,即使要在父母的地下室裡玩命工作也沒關係。與此同時,應聘美國和平隊(Peace Corps)、美國國民服務隊(AmeriCorps) 或“為美國教書組織(Teach for America)的大學畢業生人數也創下了紀錄。

樸實消費

再來看看千禧一代的消費習慣。甚至連時尚界的很多千禧一代也不在乎大牌和奢華的廣告行銷,他們更喜歡網購或者在H&M或Zara購買“可以丟棄的衣服,這些衣服號稱用的是“完全不含殺蟲劑、化學製劑和漂白劑的有機棉花。

這種行善的行銷方式針對的正是千禧一代,這一代人喜歡那些信奉良好公民理念的公司。布魯金斯學院的報告稱,千禧一代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對那些為具體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公司有著更高的信任(91%)和忠誠度(89%),而且更有可能購買它們的產品(89%)。

社群構建健康飲食

再來看看飲食。千禧一代可能已經在家裡或學校被灌輸了健康理念。但他們把它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華盛頓郵報》去年的一篇關於Silver Diner連鎖餐館的報導說,“對千禧一代來說,食物不只是食物,還是社群。該連鎖餐館開發了一份最新的本土功能表,而且“開始積極迎合那些嚴格素食者、一般素食者和堅持無麩質飲食的人。

這是個聰明的做法。一項研究表明,約有12%的千禧一代稱自己是“忠實的素食者,而只有 4%的X一代和1%的嬰兒潮一代會這麼說。

總而言之,這些習慣和口味不太像自戀,而更像社群主義。它的最高價值觀不是自我推銷,而是它的對立面——同情心:和別人真心交往的開放心態。

《紐約時報》採訪了不少“千禧一代,有人說他希望成功是因為“你做得更好,就有更多的東西能和別人分享。另一個人指出,雖然他從小接受傳統美國夢的教育是“如果你努力工作,取得好成績,做所有正確的事,你就會成功——但他摸索出了一個更實用、更適應21世紀經濟現狀的美國夢。“我知道就算我努力工作——而且我工作得非常努力——我也很有可能會失敗。知道這一點會讓你覺得釋然。這裡的關鍵字是“釋然。在這個創業時代,在這個可能一夜暴富、一夜破產的時代,在這個需要對有缺陷的創意不斷矯正和調整的時代,失敗是默認結果,有時也是最終成功的起點。

難怪皮尤研究中心在今年春季發佈的新報告裡說,“千禧一代是美國最頑固的樂觀主義者,“他們相信最好的時光就在前方。

他們,還有我們,也可以預測到一些不那麼好的日子。文化轉型很少是不用付出代價的。而且這種轉型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尚未命名的新一代正在千禧一代創造的世界裡成長,而且可能已經在書寫他們自己的美國精神生活新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