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往事,这部纪录片要向世界“昭雪”

澎湃新闻

text

电影《泰坦尼克号》以宏大的海难场面和惊天东西的爱情故事,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历史上,这艘大船上的幸存者之后也得到广泛的关注,几乎每一位的人生都得到纪录。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事件中还有六名中国幸存者。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幸存者被送至纽约港口,所有人都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而六个中国人在24小时之内就被美国驱逐出境。不仅如此,他们的逃生经历还遭到当时媒体“污名化”的诋毁报道。此后的一百多年,泰坦尼克号相关的记载中几乎不见六人的踪影,世人也从未得知他们获救后的去向。

百年之后,一部为六位中国幸存者“昭雪”沉冤的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上的中国幸存者》(以下简称《六人》)重新聚集了这段百年沉船往事。该片由罗飞执导,《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亲任监制监制,将还原这六个被遗忘的中国人船难中的逃生经历、追寻他们的人生轨迹,揭示被掩盖一个世纪之久的真相。该片已正式定档将于4月4日清明节在中国大陆上映。

《泰坦尼克号》剧照

中国人贪生怕死、冒充女性上了救生艇?

“永不沉没的巨轮”泰坦尼克号在经历冰山撞击之后,一个令所有人永久铭记的感人事迹在于,全船遵循了“让女人和孩子先走”的原则,这成为这起令人悲痛的海难事故中不灭的人性光芒。据统计,船上的1690名男性最终活下来的只有338名,生还率仅有20%,而泰坦尼克号上425名女性,活下来了316名,生还率达到75%。

而这艘船上曾经有8位中国人,共同攒了一张集体票,成为了船上的劳工。而最终8个人中,有六个活了下来,且他们都是男人。因为种族、阶级和性别,幸存的幸运成了灾难,来自西方社会的诋毁令他们蒙受屈辱。

“泰坦尼克号上生还率这么低,这8个三等舱下等人居然活下来6个?没人能说清这些中国人从哪里冒出来的,也不晓得他们怎么上了救生船,但他们却好好地坐在里面。”恶意的揣测迅速被媒体传扬报道。有人说他们是冒充了女性挤上了救生船,还有人说他们悄悄的躲在救生船的下边。英美媒体肆意宣传六名中国人贪生怕死,不顾“Lady First”的原则,强行开走救生艇,甚至以此来衬托英美绅士的高大形象。

1912年刊登在美国报纸上各类毫无证据诋毁中国人的文章

而事实上真相并非如此。8位中国人中,有两位在三等舱闸门打开之前就被活活踩死;五位中国人发现了一艘被弃用的小破船,趴在破船上遇到了救生艇逃生;还有一位据记载叫Fang Lang的小伙子在失去意识前,把自己绑在了铁达尼号的一片残骸上,很幸运地被唯一返回搜救的14号救生船发现。而他醒来恢复体力后,就主动帮当时体力不支的水手划救生艇,直到被大船救起,全艇的人都视之为英雄。

然而因为不懂英语,他们也无法辩解,而且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根本不会有人找他们追问真相。

全球20地追寻六人踪迹 清明上映追思同胞

一百多年之后,得知这6名幸存中国人的故事后,英国导演亚瑟·琼斯(中文名:罗飞)决定仗义执言。3年,他们一直在寻找这六个人最后去了哪里,还曾到山东寻访他们的后代。

令他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幸存者的后代都表示,不知道家族和泰坦尼克号有一段这样的历史。

《泰坦尼克号》剧照

泰坦尼克号几乎每个幸存者的故事都有记录,唯独这六位中国幸存者的经历无人知晓,他们理应和其他幸存者一样被记录下来。早在影片筹备阶段,就有很多网友在网上看到了有关“六人”的新闻后,主动联系到调查团队,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帮助。大众层面对于泰坦尼克号上六位中国幸存者的关注,更加坚定了调查团队要将这六个人的经历公诸于众的决心。

为此,《六人》集结数十位研究员,历时四年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着六位中国幸存者的踪迹。循着研究员们找到的线索,拍摄团队造访了中国的北京、台山、香港,英国伦敦、南安普顿、布里斯多、利物浦,美国旧金山、芝加哥、简斯维尔、纽约,加拿大多伦多、剑桥、哈利法克斯等20多个城市。

2012年,琼斯和其团队启动名为《六人》(The Six)的纪录片拍摄。2017年,该片获得法国阳光纪录片电影节最佳亚洲项目奖。获奖后,导演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 “我们不接受现在已经呈现出来的报道和历史。在长达百年的时间里,这六名中国人被放在了不正当、不公平的位置,与其说是负面评价,不如说是直接的指控了。而现在,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终于能正确地讲述他们的故事了”。

时隔三年,这部纪录电影终于确定引进中国内地院线公映,并于1月17日正式发布定档海报,定档于今年的清明节4月4日。影片发布定档海报。海报中,撞击冰山的泰坦尼克号缓缓下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面上漂浮的六盏河灯,它们象征着亲历海难的六位中国幸存者不屈的意志。

片方希望,在祭祀祖先、追思故人的清明节里,以《六人》作为对逝去同胞的纪念。他们在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海难中不平凡的经历值得所有人牢记,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冒险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将引起后世共鸣。(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