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白令海 進入北極圈

新华社

text

(新華社記者徐硙)經過11天的艱苦作業,中國第六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在27日完成了白令海區域作業,生物、地質、大氣等綜合考察成果豐碩。“雪龍號已進入北極圈,正式開始北冰洋考察作業。

據考察隊領隊曲探宙介紹,“雪龍號自7月11日從上海出發以來,經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進入北冰洋,已經航行了4200多海裏。在剛剛結束的白令海區域科考作業中,一共進行了37個站位的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大氣等綜合考察,獲得了豐富的科學樣品和觀測資料。

海底採泥研究海陸變遷

“採泥是採集海底沉積物的通俗說法。此次,考察隊員在白令海區域的22個站位成功採到了深海沉積物,最深處達水下2200多米。

白令海面積約229萬平方公里,北部是寬廣的大陸架,南部是深達3000多米的深海盆。考察隊此次主要進行西白令海陸坡和陸架區的沉積物採集,以期通過對白令海區域沉積物分佈特徵的研究,揭示該海域沉積物組成來源。

“海底沉積物主要由泥沙、黏土、化石、海洋生物殼體等組成,記載著地球海陸變遷的歷史信息。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劉焱光隊長說,不同水溫條件下生長著不同的微體生物,如硅藻、放射蟲、有孔蟲等,研究海底沉積物中微體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組合變化,可以了解到古海洋環境和古氣候的演化歷史。

“海底沉積速度極其緩慢,白令海區域每千年的沉積物厚度只有幾釐米,北冰洋區域更加緩慢。劉焱光介紹說,下一步北冰洋“採泥作業將主要研究北冰洋海冰擴張歷史以及北極氣候變化的沉積記錄。

底棲拖網探尋海底世界

白令海是世界上著名的漁場,海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海洋生物“記錄著海洋環境的變化,研究海洋生態系統也是此次北極科學考察的重點內容之一。

在白令海區域的科考過程中,考察隊員用“三角拖網進行了16個站位的底棲生物拖網作業,平均每次都能打撈出上百公斤的“成果。

拖網一齣水,考察隊員就會圍上前去,挑選出各自研究領域的“寶物後,進行清洗、測量、拍照、樣品留存。每逢打撈上來比較罕見的生物,大家都會興奮異常。

“此區域的底棲生物考察主要是為了研究生物多樣性、地理分佈和生物資源量,以期通過長期積累,探討北極海洋動物資源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適應,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林俊輝博士說。

進入北冰洋後,考察隊將在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域繼續開展海洋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生物、海洋魚類等海洋生態系統的多學科綜合考察。

“點滴海水揭示海洋奧秘

在白令海區域10多天的作業當中,考察隊員共進行了37次溫鹽深儀(CTD)觀測和多層採水取樣,37個站位的投放式聲學多普勒海流剖面儀(LADCP)觀測和21個站位的湍流觀測,獲得了大量可靠觀測數據。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郝鏘博士26日在聖勞倫斯島附近海域觀測時,檢測到海水出現極強的次表層葉綠素極大值。“這意味著該區域的海洋生態系統非常獨特,這在海洋觀測中非常罕見。郝鏘表示,這可能與那裏的魚群分佈等因素有關,但仍需要回國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白令海區域物理海洋研究主要側重於陸架區水團分佈特徵和水體垂向微結構變化特徵。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李濤博士介紹說。

考察隊首席科學家潘增弟說,進入北極圈後,考察隊計劃在北冰洋進行46個海洋站位的綜合考察。“與白令海海域以海洋學調查為主不同,北冰洋的考察任務將主要涉及北極地區海洋、海冰、大氣的綜合考察,將一直持續到9月5日,工作量更重、任務也更加艱巨。潘增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