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针对发审委取消对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只松鼠)首发申报文件审核会议一事,接近三只松鼠的人士向澎湃新闻记者透露,此次发审会临时取消并不意味着三只松鼠上会的资质被取消。
这源于12月12日晚间证监会网站发布的“第十七届发审委2017年第72次工作会议公告的补充公告”。据公告,发审委原定于12月13日召开发行审核会议审议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首发事宜,但鉴于三只松鼠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第十七届发审委第72次发审委会议对该公司发行申报文件的审核。
原定同一天上会的深圳明阳电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浙江恒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发)则正常上会审核。
知情人士:三只松鼠上会资质未被取消
关于这次戛然而止的“闯关”,三只松鼠方面的口径是,“因为在缄默期,我不方便对外发言。”
而此前《证券时报》报道称,处于上市缄默期的三只松鼠在12月初收到匿名邮件,自称是自媒体团队,要求三只松鼠与其联系,出资500万元与之“合作”,否则将对外公开“相关负面信息”。三只松鼠方面拒绝其要求,选择通过法律维权。
尽管截至发稿时澎湃新闻记者未能核实证监会暂停审核是否与上述匿名信息有关,但澎湃新闻记者从接近三只松鼠的人士处获悉,此次发审会临时取消并不意味着三只松鼠上会的资质被取消,但此人拒绝对自媒体寻求“合作”一事作出评论。
三只松鼠坎坷的IPO之路
自今年4月21日,三只松鼠向证监会递交上市招股说明书,拟登陆创业板起,整个过程就一波三折。
今年7月,有媒体指三只松鼠压榨供应商,称“目前三只松鼠的供应商处境艰难,部分供应商的工厂处于停工状态”。三只松鼠随后回应称报道严重失实。
短短一个月后的8月,“网红”三只松鼠又爆发食品安全危机。8月15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3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其中,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开心果产品被通报霉菌项目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且不合格的115袋产品已经全部销售完毕。
10月20日,安徽省食药监局通报了关于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情况的通告,予以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2505.89元;罚款人民币50000元。
同样在10月20日这天,证监会官网显示三只松鼠审核进度变为“中止审查”,三只松鼠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是由于签字律师辞职导致IPO中止。
10月31日晚间,三只松鼠在更换律师并重新提交了更新的预披露招股书后恢复审核。12月8日晚间,证监会宣布三只松鼠等5公司本周首发上会。
招股书暴露企业风险
三只松鼠的招股书显示,从创立到实现年营收44亿元,公司只用了5年。
根据招股书数据,三只松鼠2014年、2015年及201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24亿元、20.43亿元、44.23亿元,营收增长率均超过100%。且在2015年以净利润897.39万元实现扭亏为盈,2016年的净利润跃升至2.37亿元。
但招股书也提出了公司存在销售渠道集中度较高、主要产品占比过大、销售随季节波动大等风险。
招股书指出,报告期内,三只松鼠不断通过自营APP、团购、线下体验店等方式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但销售收入仍主要通过天猫商城、京东等第三方平台实现。
其中,2014年度、2015年度及2016年度,三只松鼠通过天猫商城实现的销售收入分别占到营业收入的78.55%、75.72%和63.69%,为公司最主要的销售平台,具有较高的集中度。
三只松鼠的主营业务构成中,坚果产品的营业收入占比较大,2014年度、2015年度以及2016年度坚果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为8.11亿元、16.40亿元、30.7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7.85%、80.44%、69.83%。
招股书还提醒,主要产品占比过大存一定风险。报告期内三只松鼠已通过拓展其他产品来丰富产品线,但坚果产品的经营业绩情况对公司业绩仍具有较大影响,如果未来短期市场需求及消费者消费习惯出现较大变化导致对坚果产品的需求出现巨大波动,将对公司业绩造成较大影响。
此外,由于休闲食品行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元旦、春节等传统节假日作为坚果等休闲食品的销售旺季,主要集中在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三只松鼠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的销售规模普遍较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高。而受电商销售模式的影响,“双十一”、“双十二”、“年终大促”、“腊八年货节”等固定的线上打折促销时期休闲食品的销售规模存在大幅增加的情况,从而导致公司业绩在年内存在一定波动。
同时作为一家食品企业,三只松鼠最大的软肋或许要数食品安全。除了前述两次分别被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安徽省食药监局通报外,澎湃新闻记者发现,从2016年7月至招股书签署之日,三只松鼠及其控股子公司存在15起尚未了结的诉讼,其中14起作为被告,1起作为原告。这14起作为被告的诉讼中,有13起纠纷围绕“产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整体索赔金额206万元。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