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技能大师,用极致精细让航天事业行稳致远

中国新闻网

text

【强国中坚 高质量发展看国企】国家级技能大师,用极致精细让航天事业行稳致远

中新网遵义6月2日电 (记者 谢艺观)“‘三线’建设时,很多军工企业都建在了大山深处,我就在山沟里的‘三线’企业里长大。当时身边都是老一辈‘三线’人,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为国奉献的精神,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姜涛表示。

跟随父辈脚步,投身三线企业

姜涛祖籍黑龙江,出生在四川成都,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1972年跟随父母从成都来到了贵州遵义。

据姜涛回忆,1987年参加工作时,父辈就教育他,到了工厂要好好学技术,不要挑挑拣拣。

“我做的是电焊工作,进厂第一天起,就想着要做个好工人,当时想法也很简单,一是听领导的话,二是多学技术。在那个时候,你的技术好坏与受人尊重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技术足够好就能成为‘偶像’。”

但想要成为好的技术工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刻苦努力是必须的,要不断向师傅们请教,抽空就去练习。”姜涛说,“为了提高手的稳定性,当时自己还会把沙袋绑到手上练。”

等操作技术提高后,姜涛就开始在厂里干活,但一个难题摆在他面前。“由于自己是初中毕业生,文化水平低,发现问题了也没办法解决。当时老师就说,不仅手上功夫要够,还要学习专业知识,这样下次遇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就这样,一边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一边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姜涛在工作中越来越如鱼得水。

图为大山深处的三线企业遗址。 中新网记者 谢艺观 摄

传承工匠精神,工作中追求极致精细

现在都在提工匠精神,在姜涛看来,工匠精神在老一辈技术工人身上早已体现。

“我刚进厂的时候,身边有一位40多岁的老工人,干活时去校验,发现有偏差,需要返工,老工人站在那里哭了起来。当时我心里就在想,这么大年纪了,干错一件活也不至于哭吧,所以就问他,干错了活是不是要罚款?他说不是的,我干出了瑕疵品,这事关尊严。”

这件事给姜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我到了这个年纪,就很理解他了,他是对从事的工作有一种职业荣誉感。”

“现在经常说工匠精神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实际上这些老工人早给我们传递了这种精神,让我们在工作中追求极致精细。”姜涛说,“我经常会讲,只要把心沉下来,在技术上沉淀,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工匠。”

“在三线精神、航天精神指引下,用手上的焊枪不断超越自我”是姜涛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三十多年来,他坚守在生产一线,对自己的技术进行总结,发表论文和创新成果,并申报多项专利。

如今的姜涛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航天技能大奖”、“十大技能高手”、“航天技术能手”,亦是贵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中国航天基金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焊接遇到瓶颈时,咬着牙也要往下走

即使已是焊接技能大师,但姜涛仍要不断攻坚克难。

“以‘长征六号’为例,我们助力‘长征六号’创造了‘一箭二十星’的亚洲纪录,但当时在制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姜涛向记者回忆。

资料图: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将1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郑逃逃 摄

像高强合金的焊接,姜涛举例称,“我们没有现成的工艺和指导性文件,就要做一些试验,攻克高强合金的焊接难题。怎么找准焊接工艺参数,只能一遍遍去试。”

“攻克焊接难关后,由于结构非常庞大,上千个零件组合在一起,会产生焊接变形,这又是另一个难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去分析,怎样把焊缝变形减少到最小程度。”姜涛说。

据姜涛描述,往往为攻克一个难题,他们整个团队几天甚至十几天都呆在车间里面,不断去试验,“试验连续失败时,信心会颇受打击,有时候都想是不是完不成任务了,但我们航天人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管再艰难,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咬着牙也要往下走。”

利用大师工作室,把技术、精神传承下去

2013年,航天江南获批建设“姜涛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组建了20多人的团队,有技术人员、技能人员还有工艺专家,主要围绕生产现场面临的一些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同时进行技术传承。

“焊接时的火花是绚丽而短暂的,我想要将这种短暂无限延长。”姜涛说,“我会变老,会退出工作岗位,如何把技术和精神更好传承下来,那就利用大师工作室,将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徒弟们。”

如今,姜涛带的徒弟,很多已成长为行业的技师、高级技师甚至特技技师,并且在省、市技能大赛中获得众多奖项。

“志士不愁生短暂,壮意留与待来人”,正是这一代代的传承,让中国航天事业行稳致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