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以来,瑞幸、好未来等美股上市公司接连曝出财务数据造假问题,让中概股的声誉跌入谷底。
瑞幸自曝从201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公司COO刘剑及部分下属员工从事不当行为,有22亿元收入涉及虚假交易。市场在震惊之余,关于公司其他高管、投资人对造假行为是否知情,以及审计机构、上市承销商等机构在造假过程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也备受关注。
还可追问的问题是,为何持续三个季度的造假行为直到现在才得以曝光?
瑞幸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从成立到上市仅用了17个月,创下全球最快IPO记录。按照一般企业成长节奏,这个阶段往往还未上市。对未上市的公司,国内一级市场投资人们更习惯用“水分”来形容企业的数据造假行为。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创投行业经历了一轮野蛮生长,而数据造假在这个环境中普遍存在。
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多位一级市场投资人的态度是,公司数据都是有水分的,差别只在于度,早期项目不会纠结于财务问题,越往后期对数据水分的容忍度会越低。
这一方面是因为公司在发展早期,产品和商业模式还未成熟,这时候看财务数据没多大意义,投资人更为关心的是用户数、交易额等经营数据。另外,公司在发展早期需要在财务、业务以及合规性上寻求平衡,也就是说,跑得快比不犯规是这个阶段投资人更为看重的。
“合规和内控等都需要投入,创业早期资金有限,一人多职,有些地方就是很难控制的。”一位国内PE机构合伙人说。
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告诉界面新闻,在做早期投资决策时,不会找第三方审计,基本上几个指标匡算一下是否对的上,大致不错就行,也可以接受数据有水分。“一般在估值的时候,会直接抹掉20%至30%的销售额,轮次越往前越不会纠结这些。”
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发展早中期阶段进入的投资机构们对数据水分的态度往往十分暧昧。多数投资机构当然不会希望企业明目张胆地造假,但是它们也乐于看到企业发布更好的数据。因为更好的数据意味着更高的估值,只要被投企业的估值一直在上涨,投资机构手中的股权就在增值,收益也就越大。
“上市之前都会默许企业注水的,只要能够上市。”前述一级市场投资人说。
当公司发展到中后期,临近上市时,这时候新进的投资机构(往往是私募股权机构)对公司财务数据的审核会更严格。在业内广为流传的一个案例是,十多年前,鼎晖在投资双汇集团时,曾派人半夜守着高速公路,计算从双汇厂区开出的货车数量,以此判断企业提供的销量数据是否真实。
为避免在后期投资时踩坑,前述PE机构合伙人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此时在做投资决策时会聘请第三方机构(律师、会计师、咨询公司)来做尽调,但能否发现公司造假也要看这些第三方机构的业务水平。在投资之后,会定期核查企业的财务,如果在被投公司有董事席位,则会找会计师事务所做审计,“只能说出错概率小一些,主要还是靠日常沟通和监督教育。”这位投资人说。
即便有第三方审计,有些造假问题也很难核查出来,比如刷单行为。“所以主要还是看创始团队的三观。”前述投资人说,另外看财务数据,要从商业基本逻辑去判断收入增长、营销费用的合理性,还有一点是参照同业的数据,“老话说,事不寻常必有妖。收入和费用如果有异常要特别关注。”
一般到上市阶段,公司要面向公众投资者发行股票时,才会开始在财务和企业管理上进行规范。在这个规范化的过程中,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所等中介机构进入。这些外部机构成了威慑企业造假的一股力量。
此次瑞幸自曝造假,就与审计机构安永拒绝出具审计年报有关。安永称,在对瑞幸咖啡2019年年度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管理人员在2019年第二季度至第四季度通过虚假交易虚增了公司相关期间的收入、成本及费用。安永就此发现向瑞幸咖啡审计委员会作出了汇报。随后,瑞幸成立特别委员会,自曝造假行为。
审计是一道关,但是这道关也存在漏洞,不能保证把所有造假行为挡在门外。
一位前四大审计机构审计师告诉界面新闻,审计能做的工作有限,审计师不可能蹲守在那数半天人,采用刷单进行销量造假的也查不出。如果管理层有意且系统性造假,审计很难查出。并且客户是金主,“如果你不出审计报告,客户可以换一家机构。”
另外,审计机构提供的是合理性保证,并非100%保证。在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中,也往往会标明这一点。
在一份德勤为企业出具的审计报告中写到,“并不能保证按照审计准则执行的审计在重大错报时总能发现。错报可能由于舞弊或者错误导致......由于舞弊可能涉及串通、伪造、故意遗漏、虚假陈述等等,未能发现由于舞弊造成的错报风险会高于未能发现错误造成的错报风险。”与德勤类似,其他事务所也会有大致相同的免责声明。
既然并不能保证总能发现造假,那么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意义是什么?这位前审计师说,如果没有审计的话,管理层会更加肆无忌惮。经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的,绝大多数大面还行。“四大相对比较爱惜羽毛,如果发现大问题不会出具无保留意见。其他所则不一定,可能会存在同流合污现象。”
与审计机构相比,对上市公司造假更加穷追不舍的是以浑水为代表的做空机构。在瑞幸案中,由浑水发布的调查报告也在初期引发了一轮对瑞幸数据的质疑。在资本市场,做空机构最有动力投入人力、时间和金钱去揭露上市公司的数据造假行为。因为一旦造假坐实,公司股价大跌,它们就有利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