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金牌影評人的2014十大影片

text

今年出了不少電影,其中不乏佳作。《紐約時報》金牌影評人A·O·斯科特列出今年的21部佳片,包括10大最佳影片和按字母順序排列的11部其他佳作,以下是文章摘編:

派特裡西亞·阿克特與艾拉·柯川在理查·林克萊特的《少年時代》中飾演母子。

1.在我15年的職業影評生涯中,還沒有一部電影像《少年時代》這樣打動我。我不僅僅是被感動了——我經常被感動——它似乎瓦解了我的批判衝動,讓我難以判斷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界限。這有點像是巧合。今年夏天,我最年長的孩子,也是我唯一的兒子從高中畢業,準備離開父母的庇護,而這部影片按時間順序記述了一個男孩從六歲到18歲的生活,就算它更平庸一點,也肯定會深深打動我的。就這樣,我看了第二次,第三次,去欣賞導演理查·林克萊特的新穎創意與藝術手段。

用12年來拍攝這個故事是一場勇敢而精彩的賭博。林克萊特發現片中飾演主角馬森的艾拉·柯川純屬偶然。他觀察著這個角色在相當普通的環境下成長,這非常有趣,而且令人意外地保持了懸念。但《少年時代》嚴格地從馬森的視角出發,既是關於他,也是關於他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裡的人們。這部影片是對成人世界充滿同情的批評,也是對母愛帶有批評性質的致敬。它對美國方式開火,呈上了一份美國人精神狀態的進度報告。當然,片中也有缺失的環節,但這也是主旨的一部分。一部電影就像一個人的生活一樣,是一樁單獨的事件。它不能是複雜的,只能是盡可能地複雜,它只能是它自身。

2.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的《修女艾達》是另一種類型的成長故事,是對1962年在波蘭度過的少女時代的懷舊思緒。影片長80分鐘,是一部精心取景,風格簡樸的黑白片,有著激動人心的簡潔與清晰,帕夫利克夫斯基到深入波蘭歷史最黑暗、最痛苦的錯綜狀態中去,直面史達林主義與納粹大屠殺的罪行。但影片的核心還在於阿伽塔·特澤布霍夫斯卡的表演,她飾演的年輕見習修女從家族的過去中瞭解真相,阿伽塔·庫萊沙飾演她憤世嫉俗的阿姨,某種程度上是這個國家的共產黨精英分子。

阿伽塔·特澤布霍夫斯卡在保羅·帕夫利克夫斯基的影片《修女艾達》中飾演艾達,一個希望瞭解父母命運的女人。

3.蘿拉·珀特拉斯的 《第四公民》講述愛德華·斯諾登洩露國家安全局機密的故事,在觀看之前,我覺得它可能又是一部真誠的辯護電影,在傳播一些新聞媒體中已經被說了很多的言論大合唱。但我看到的東西要更加微妙、有技巧而令人不安:這是一部目擊式政治驚悚片,在這個意識形態混亂、技術進步糾結錯綜的年代,將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衝突處理得更加戲劇化。

4.現代國家是安德列·薩金塞夫的《利維坦》中充滿控制性的隱喻,影片所談的國家是弗拉迪米爾·普京治下的俄羅斯,有趣的是,斯諾登就藏匿在這裡。薩金塞夫把它描繪為一個殘酷、美麗而又熱情的地方,講述了一個關於不幸的婚姻、政治腐敗與痛飲伏特加的故事,簡潔而又有力,寬銀幕構圖幾乎能讓人產生幻覺。

5.艾娃·德約列的《塞爾瑪》是對民權運動中關鍵一幕的細緻重現,即便它不是在種族衝突如火如荼之際上映,也必將滿載歷史的負擔。大製片公司讓一個黑人女導演來執導一部花費高昂而充滿名人的歷史劇是很少見的——根本就是前所未有的。但是這部影片裡完全沒有類似題材中常見的那些拘謹、平庸、自我讚美的盛大場面,而是各種形象鮮明的人物對戰略、策略與美國的道德前景展開辯論,令人清晰地體會到政治上的緊迫感,大衛·奧伊羅飾演的小馬丁·路德·金博士是片中的重要人物,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人物。

諾亞·威斯曼在恐怖電影《鬼書》中,該片講述一對母子以及恐怖的角色“巴巴杜克,它也許會從書中跳出來,也許不會。影片是澳大利亞導演詹妮弗·肯特的首部長片。

6.和《少年時代》一樣,艾拉·薩克斯的《愛很怪》也同家庭密切相關。影片以一對保持長期關係的男同性戀的婚禮開始,他們由阿爾弗雷德·莫利納和約翰·利特高飾演,精彩絕倫。它在紐約的曼哈頓與布魯克林取景,非常好辨認,片中的很多人物都與我生活中熟悉和喜愛的人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意味著影片可能進行過調整,取悅某些特定的、容易被視為多愁善感的人群。但我更願意相信,薩克斯對片中人物充滿同情、毫不動搖的興趣是廣泛的,而不是排他的;而他的這部關於愛情、友情與房地產的電影則是一個精彩而又帶有普遍意義的愛情故事。

7.我的青少年時期正值20世紀80年代,在那個時候,音樂品味就像是一道底線。如果你不喜歡某些專輯(主要是朋克搖滾之類的),我肯定也不喜歡你。品味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溫和,但我對《我們是最棒的!》還是有同感。魯卡斯·穆迪森的這部影片大約發生在1982年,熱情地讚美了青春期的朋克精神。故事情節不可能更簡單了:三個瑞典的中學女孩組了一支樂隊。她們當中只有一個人會玩樂器,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她們的聖歌《討厭體育》不管在哪一年都堪稱年度歌曲。

8.這一年有很多影片都是反映那些處境艱難的男性藝術家與他們的煩惱——關於女人、關於抱負,還有這個並不完全理解他們的世界。亞曆桑德羅·G·伊納裡多的《鳥人》與亞曆克斯·羅斯·佩里的《菲力浦的生活》都成功拍出了創造型人格及其內心的不滿,但和麥克·李的《透納先生》相比,這兩部影片就顯得像是蒼白而不確定的嘗試。《透納先生》由蒂莫西·斯波主演,為這位偉大的19世紀英國畫家勾勒出一幅質樸、混亂而又莊嚴的肖像。

後排左起:泰薩·湯普森、奧瑪·杜賽、科爾曼·多明戈、大衛·奧伊羅(飾演小馬丁·路德·金博士)、安德列·霍蘭德、克雷·雷納德與羅萊納·圖森特在影片《塞爾瑪》中。

  1. 賈斯汀·西米恩的《親愛的白人們》採用的素材的確新鮮直接。目前的種族關係狀況很糟,在校園裡也不見得有多好。西米恩沒有用虛假的希望或天下大同的夢想安撫我們,而是以一部優美、聰明的喜劇以毒攻毒。他虛構的常青藤聯盟大學是政治姿態與社會對抗的溫床,但也是提升身份認同的實驗室,啟蒙的可能性從未消失,就像美國一樣。

10.我仍然不敢說出更多關於《鬼書》的東西。我可不想惹怒怪物。我期待著詹妮弗·肯特的下一部電影。我已經在自己床底下收拾出藏身的地方了。

其他佳作:《燈光之外》、《鳥人》、《現實之舞》,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布達佩斯大飯店》、《至暴之年》、《粒子狂熱》、《雪國列車》、《業內前五》、《兩天一夜》、《涉足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