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校園記者 | 港鐵站名背後的故事

亞太日報

text

撰文|香港樹仁大學陽昕昀

在香港已經待一年多了,對於一些地鐵站名,小編聽是聽得熟悉了,卻也只是僅僅停留在聽得層面。地鐵站如何取名以及中英文互譯總感覺一脸茫然,可是又少不了好奇,比如每次來往于炮台山站總是好奇炮台山是否真的有炮台。所以,小編決定要多多了解香港地鐵站站名與它背後的故事。

幾十個地鐵站名,大多數都取名自其所在地,比如銅鑼灣,炮台山,北角,尖沙咀,可是這些地名也是有著自己的來源,銅鑼灣因地形猶如一個銅鑼而得名,北角一看就知位於北面,可是除卻大多數的地鐵站所代表的地名,一些與形狀,地形無關的地名也在地鐵站名中走入視線,比如柴灣,又如調景嶺。

柴灣,港島線的最南端。這是一個小海灣,但不是因為它的地形形似柴而取名柴灣。背靠山,北臨海,得天獨厚的柴灣從明朝起就已有人耕種,來往的船隻更是絡繹不絕。到清康熙年代後,廣東東江的客家人遷入定居,形成了不少的居住區。部分遷入的客家人以農牧為生,其餘的都從事灰窯業。燒灰的原料取自岸邊的貝殼和海底的珊瑚,并以柴薪為燃料。所以,村民常常在附近的山坡砍樹為柴,於是這個地方就取名為柴灣了。修建地鐵時,地鐵站名就保留了地名。

調景嶺有著心酸的過去。1907年,一位居港的加拿大商人Rennie在一個無名之地開拓出了一件麵粉廠,成為了立足“新大陸”的第一人。信心滿滿的Rennie將原料小麥經船運有加拿大直接輸入香港,可世事難料,大環境下的種種不景氣讓他功虧一簣。麵粉廠的失敗給這個商人重大打擊,第二年,失利的Rennie用一根繩子和一個鐵箱結束了自己的姓名。自此,吊頸嶺成了這片區域的名字。

沉寂了40年的吊頸嶺在1949年迎來了戰敗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及他們的家眷。對於剛剛戰敗的人們而言,吊頸嶺這個一聽名字就不詳的地方猶如一個噩夢。因此,當時的社會局負責人便將此地改名調景嶺,留有調轉景象的期盼。這個有期望意義的地名一直在地鐵站名中保留。

除了地鐵站名背後的地名,地鐵站名的中文名與英文的互譯也有自己的故事。

與炮台山的確有炮台不同,鑽石山沒有鑽石,鑽是鉆開之意,鑽石山因有很多可以鉆開的石頭而得名。它的英譯Diamond’Hill更是與它本身歷史毫無關係,僅僅是為了吸引遊客而取名。所以大家不要被它充滿誘惑的名字欺騙了。

金鐘與它的英文名更是惹人疑惑。金鐘得名因其在金鐘道有一座金色的銅鐘,它的鐘聲是放工的訊號,而它的英文則是來自英國的習慣稱呼,金鐘海邊有英國皇家海軍基地,所以基地的英文便成了金鐘的英文名Admiralty。

即使大多數的地鐵站名來源所在地地名,卻仍然有一些獨特的地鐵站名在其中引人注目。

奧運這個地鐵站名就與眾不同。1996年,正值此處地鐵站修建之時,香港運動員李麗娜獲得了香港歷史上的第一枚奧運金牌。於是香港為了紀念這一時刻,就將這個地鐵站取名奧運。

無論是香港地鐵名,抑或是地名,都有太多的故事可說,剩下的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探索發現了。

參考書目:

《香港地名探索》饒玖才著

《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饒玖才著

【編者按】“APD校園記者”專欄開欄語

李大釗先生曾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環境千姿百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互動日益加深。青年學生雖身處校園,但不以此為認知之限;雖未歷滄桑,但才思兼備,意氣風發;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他們勤奮學習、勇於探索、奮發向上,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扮演者極為活躍的角色。

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開辟“APD校園記者”專欄,為青年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聆聽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承接他們目光中投射出的時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