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曾欢呼、外媒曾惊叹的巴铁,竟是非法集资!谁该为这场闹剧负责?

亚太日报

text

昨天下午,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官方微博@平安东城发布消息称,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因涉嫌非法集资被投资者举报,目前包括白某某等32人已经抓捕归案。

这个消息意味着,7年来断断续续出现在新闻视野、曾被美国时代周刊列入“全球50大发明”的巴铁项目神话破灭。尘埃落定后,只剩下一副金融骗局、非法集资的森森白骨。背后7年起伏,也皆成闹剧。

巴铁到底有多神奇?既然是一场骗局,为何会吸引如此多国内外媒体报道背书?神话又是如何反转?还有网友问:这是被逼到什么份上,投资人才会举报创业者?

被称为“惊艳世界的发明”,曾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2010年7月,曾被称为“巴铁之父”的宋有洲带着他的“立体快巴”项目(即巴铁)参加了央视著名主持人王利芬创办的一期节目。随后8月又带着巴铁项目参加了第13届北京科博会,一经亮相博得诸多关注,被认为是“惊艳世界的黑科技”。

巴铁介于有轨电车和大巴之间,上层可载客,下层有窗有灯可通行车辆。据当时的介绍,每辆巴铁可载1200名乘客,减少主要交通干道25%到30%的拥堵,施工周期只有地铁的三分之一,而且造价只有地铁的十分之一。

巴铁模型

消息很快从国内传到国外,2010年8月18日,巴铁登上《纽约时报》的版面;11月被时代周刊与苹果iPad等一同列入2010年全球50大发明的榜单。一时声名显赫。

当时,国内外不少媒体先后报道,不过所提及的质疑主要还在安全技术层面。

网易新闻于同年8月发布了一个专题,探讨立体快巴是否会带来“城市公交革命”,并发文《网易新闻对话立体快巴设计师: 宋有洲》,与之详细探讨了人们对巴铁安全性问题的质疑,以及所需成本、工程期预估、线路改造等问题。

网易新闻在专题中提到,巴铁可能会成为解决未来城市堵车问题的新办法,并引用了这样一段话:

尽管目前网上关于立体快巴的新闻和讨论,难逃设计方为吸引投资的炒作之嫌,但它仍不失为“人类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共交通解决方案设想”(《休斯顿邮报》语)之一,我们亦不必急于对其大泼冷水。毕竟每一项划时代的发明,都是源于大胆的想象,以及勇敢的尝试。

沉寂六年重出江湖,不料神话反转

2010年的巴铁红极一时,但此后几年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进展,几乎销声匿迹。

直到2016年5月,巴铁在第19届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重新亮相。这一次,宋有洲与主管P2P理财业务的华赢凯来合作,成立了巴铁科技公司。宋有洲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与白志明签订了专利转让合同,约定白志明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向宋有洲支付5亿元的专利转让费。

当时,“人民日报”跟进发文《又一中国制造征服了全世界:空中巴士!》,称“在中国再一次惊艳了全世界”!

同年7月,国内首条“巴铁”试验线在北戴河建成,8月初,“巴铁”1号试验车开始启动综合试验,还在秦皇岛举行了一个所谓“路面测试”。据界面新闻,当时各大媒体头条都在报道“巴铁一号”在秦皇岛试运营成功。

“周口晚报”在2016年7月20日发文《周口巴铁项目终于开工了,今年投资15亿元,好期待上路那一天啊》,评论区一片澎湃之声。

不过这一次,一系列的质疑声也如雪球般袭来。

2016年4月,搜狐财经曾报道,巴铁背后的华赢集团打着与地方政府关系良好的幌子,凭借对外许诺的高回报来大肆吸金。

5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质疑《巴铁项目投资推介报告》投资预测回报率过高过于理想化,且巴铁资金没有备案。

还有大量媒体的质疑报道竞相跟进。

人民日报记者就“巴铁是否上路”一事致电河北秦皇岛市委和北戴河区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对巴铁试运行一事不知情。

封面新闻记者调查,宋有洲的这项“立体快巴”专利尚处于“等待实审请求阶段”。

中国青年报披露,巴铁科技公司的投资方华赢集团正进行私募基金募集。巴铁科技的工作人员表示,巴铁这个项目,目前有众多投资人,“我们现在背后有两家保险公司和4家有基金牌照的公司,还有一个省级的资产证券交易所在为我们进行募资。”

环球时报发文称,巴铁的“模型车”根本就是游乐场的水平,“车内没有任何新的科技,就是生搭出来的一个模型车,而且甚至连轮子和轨道都没有”。并质疑“巴铁”项目的背后其实是一个做网络金融P2P的理财公司“华赢凯来”在运作,该公司一直在吸纳投资人的存款,并承诺回以高额利息,但其资金链风险很高……

不仅如此,环球时报发文称,在过去的6年里,“巴铁”项目一直停留在概念上,没有任何实质的突破,而且“巴铁”的总设计师宋有洲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这里并非学历歧视,但短时间内推出专业度要求如此高的项目可行性令人存疑)。

界面新闻发文《巴铁:e租宝骗局打着高科技旗号卷土重来?》,认为这一切可能是庞氏骗局,“以高息诱惑你把钱给他,一段时间后卷钱跑路。只不过换了个华丽的外壳”。

新京报也报道了巴铁背后华赢凯来的集资乱象,据新京报同年8月5日报道:

上都来自“中国建设企业联合集团有限公司”,而这家企业听着高大上,却属于民政部曝光的山寨社团,更神奇的是,其老总与华赢凯来老总是同个人!2015年底打非办预警的金融骗局中,华赢凯来也榜上有名。其不靠谱程度,可见一斑。

新京报报道,巴铁背后的投资人和他的“华赢系”商业帝国,从涉足煤矿到推广“超级水稻”让农民几乎绝收;从创立“要把麦当劳肯德基赶出中国”的快餐品牌,到所谓的“政府项目”的巴铁……从未停止“吸金”,据说这两年融资就达上百亿。

虽然,2016年8月,《印度时报》《今日巴基斯坦》等外媒曾报道称,印度巴基斯坦总理同对中国空中巴士感兴趣。印度总理莫迪还希望交通部长探索这一工具是否可以缓解印度的城市拥堵。但这些并没有帮助巴铁神话漂亮翻身,惊天反转持续上演,令人瞠目结舌。

巴铁有实现的可能吗?回顾发现漏洞百出

巴铁有可能实现吗?不论是从巴铁本身还是后来的骗局,我们都发现其实漏洞百出。

早期质疑比较多的是关于安全技术等问题,比如巴铁应该如何应对交叉路和转弯。

这些还不是最大的问题。一年前,知乎网友断罪小学赵日天在《这一杯毒酒敬巴铁,敬闭着眼睛的创新》一文就提出了众多疑问,并认为巴铁不仅不靠谱,不可能施行,还是最坏最恶毒的毒药:

捞钱也就罢了,还打着创新的旗号招摇过市。殊不知真正创新的交通人才,穷的已经揭不开锅。被他这么一折腾,未来更多的交通人才,恐怕再难捍卫公众安全了。

文中提出,巴铁是否能通过民意调查?如何保证巴铁下的马路不沉降开裂以及要为此付出多少成本?交通信号牌都要重新设计和测试需要多少资金和时间?巴铁带来的道路改造问题怎么办?……

据媒体报道,其实早在1969年,美国人已经构想出了巴铁概念,但是太多问题无法解决,所以只能停留在图纸上。而国内交通状况的复杂程度,显然也没有做好这样的准备。

目前,P2P公司“华赢凯来”已在出售捆绑了“巴铁”项目的理财产品,该公司去年就被扒出许诺投资者超高的年收益回报(10%到13%不等)。但该公司投资的项目基本回到骗局本身,结合媒体前文曝出的众多负面质疑,我们不禁感到更加荒谬。而且“不靠谱”的细节随处可见。

比如“财经连环话”推文提到,宋有洲曾说上海交通大学参与了巴铁的合作研发,但很快被打脸,交大汽车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教授称从未听说此事,并公开声明凡参与项目的都是个人行为。

时至昨日,巴铁神话彻底破灭,华赢凯来也步入了资金链危机,兑付一再拖延。

封面新闻今天下午发文报道称,今天上午大批投资者看到警方发布的消息后,前往华赢凯来办公室所在地了解情况,而且现场投资者多数年龄较大,“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投资者告诉记者,他姓徐,今年已经84岁。在华赢凯来投了30万元,是全部积蓄、养老钱”。

民警告诉投资者,派出所并不受理该报案,希望投资者到合同签署地的经侦部门报案,报案时要带好:身份证复印件、投资合同复印件、银行卡复印件以及证明投资金额的银行流水单复印件。(东城经侦支队的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内大街59号)

一场7年的骗局终被揭穿,媒体也在纷纷作出反思。

新京报今日刊文,提到这些年非法集资的创新套路越来越深,暴露了互联网的监管空白风险,而投资者的财商和投资风险意识也需要加强。

澎湃新闻评论《巴铁之死:警惕忽悠式创新,更不能囫囵吞枣上项目》,提出质疑:政府对承建企业的资质是否进行了严格审查,对承建企业资金势力及其建设动机有否了解?政府对建设该城市公共交通项目是否经过专家科学论证,是否走了充分的社会听证程序?

凤凰网发文,认为当初的“爱国牌”值得反思。文中称,巴铁项目推出后,许多网友和部分媒体既不讨论技术问题、也不关心融资问题,倒是借着“巴铁”打起了“爱国牌”,说“中国制造震惊世界”、“中国制造惊艳亮相”。部分网民质疑、批评巴铁项目的意见反而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

回看巴铁的兴起与拆除时的舆论场变化,恰恰说明了这种“伪爱国”面临着极大的风险,随时可能遭遇“打脸”,然而“伪爱国”被打脸的时候可能还要连累“真爱国”,恐怕就是其危害之处。

话虽如此,不过这样一场闹剧,即便是被打脸的“伪爱国”恐怕也被伤透了心。

城市交通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联如此密切,新设想令人心怀期待无可厚非。但如何谨慎地对待这些设想,以及如何谨慎地讨论这些设想,似乎才是这道题正确的打开方式。

(来源:媒记)